人在被滋养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改变

英语教学工作中,班级里总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有的上课积极活跃,有的在课堂上则沉默寡言,有的则是容易思想开小差并不停地说小话。结果就是有的学生成绩出类拔萃,有的学生成绩平平,有的学生则暂时落后。于是培优辅差就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甚至是一个固着的难题了。

曾经的我尝试过这样的办法:比如以优带差,比如小组活动,又比如高压学生(批评教育,跟家长联手起上等),又比如偶尔的表扬和鼓励,遗憾的是总感觉到这些办法都收效一般般,不能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

  无独有偶,有一次我在一次心理成长课程中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人在被滋养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改变。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和深思。

是的,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培优辅差”为何一直效果不明显,也许我的方向错了,我应该去调整我的方向了。于是我把这句经典的语录用在了“培优辅差”上,我开始去滋养我的学生。

一、关注好的行为,忽略不好的行为

案例:刘某是我班的一个下层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差差差。甚至有的时候差得让我恼火了,因为他一个人可以把班级平均分拉掉4-5分,而且课堂上还不认真听讲。以往我的惯用方法就是点名批评为或者点名提醒为主,刘某也就皮厚了,依旧“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鬼样子。

那天我一走进课室,在他还没有开始讲话前,我就对全班的同学说:来,让我们把掌声给到小明吧,今天我发现他特别的安静。于是掌声噼啪噼啪地响了起来。小明愣了一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倒是真的安静了大概8分钟。8分钟后他开始蠢蠢欲动了。我又说:让我们再次给到小明掌声,今天的上到现在都很顺畅,非常感谢小明的支持。掌声又响了起来。这一次我发现他腰板一下子就挺直了,小脸也红了,有点不好意思吧。这一次他安静了10分钟。10分钟后,看他又有点忍不住了。我再一次说:今天小明真的太给力,居然能够静静地听课30分钟哦,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吧!掌声再次地响了起来……一节课下来,小明就这样“异于往常“地听完一节课。之后的每一节课,我都充分地关注他好行为,充分地滋养他,没想到一个星期下来后,慢慢地慢慢地,一节课我只需要表扬他一次就可以了。一个月后,我只要给他一个表扬的眼神和竖起大拇指的一个肢体动作,他就乖乖地做好安静而认真地听课了。成绩自然也就慢慢地提高了。从原来的30来分提高到了50分左右。一次闲聊中,我故意问他:哇,你的英语成绩进步怎么这么大呢?他回了我一句话:Miss Wang,其实我觉得你也没有那么的讨厌!

焦点产生现实,注意力的方向产生成果。关注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就会越做越多,忽略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少。不是吗?当我们不断在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的时候,他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做不好的行为呢?他一节课只有40分钟,对吗?

二、多用建设性的问句而非破坏性的问句

我们老师的焦点会把孩子带到不同的方向,同样的,问句就是答案,怎么问也会带出什么样的答案。以往每次单元小测后,我会抽出考得不理想的孩子的试卷,把他们叫过来,然后问: “为什么没有考好?”“为什么考成这样?“为什么不及格?”

而当我这么问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的反应。一种反应就是沉默,以沉默来抗拒我;第二种就是“顶嘴”和“找借口”。比如他们会嘀嘀咕咕地说:“考试那天我感冒了,影响发挥了” “没考好,这次的试题有点难。”“我看错题了”“”做听力的时候,谁谁谁发出了声响,我没有听到“……是不是有很多的理由和籍口?而当学生这么一说的时候,我当时的火气也就上来了,“你看,你看,你还在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你考得这么差,为什么从来不从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呢?……”师生的关系就僵了。我们都知道一旦师生关系失衡,一旦学生讨厌这样老师,那么学生的这么学科成绩也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经验教训告诉我:“为什么……?”这是一种破坏性的问句,我不想要破坏性的结果。那怎么办呢?于是我采用了建设性的问句:如何才能考好?怎么样才能考好?

真的很神奇,当我把考得不理想的学生叫过来,我换了一个问法,你告诉我吧,如何才能考好?怎么样才能考好?当我这样问的时候,学生竟然给到了我不同的反应,他们竟然开始了思考。 他们回答我说:“上课要专心听讲!”“一定要复习”“还有,我要坚持预习”“做完试题要认真检查”“要多听读”“要背诵课文”…….这样一来,我和学生心情都好好的,因为我听出了他们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而学生当看到了自己考得不理想但还是有方法可以去解决的,他们就有了自信心,他们也看到了希望。原来不同的问句会带出不同的结果。

破坏性的问句带出破坏性的结果,建设性的问句给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和自信心。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则一脸认真地问他们:哇,为什么你可以持续地保持这么好的成绩呢?为什么你总是这么优秀呢?为什么你每一次的英语考试都这么高分呢?“为什么……?的问句适合于表扬和赞美别人哦。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我都颠倒了用法。

三、赞赏,对人不对事;批评,对事不对人

培优辅差既要关注到后进生又要注意培养优等生,同时注意对中等生的促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促两头带中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免不了用到赞赏和批评的教育手段了。

当优生继续保持优异的成绩,或者中下层生学习有进步的时候,我会边低头看试卷边竖起大拇指赞赏他们,说“不错,考得很好,继续努力”。而我与他们是没有眼神的交流,我跟我的学生们是没有任何内在的连接的。

当学生考得不好的时候,我是这样批评他们的。“你看看,你看看,你每次都不及格,你什么时候来次合格的?”(我的眼睛紧紧盯着孩子,没看试卷)

直到有一天我那上三年级的女儿英语考试考了100分,当她拿着试卷兴高采烈地回来向我求表扬的时候,我满心的欢喜,我表扬着我的女儿“宝贝,你太棒了,你看你就是一个英语学习小能手。” (我的眼睛只看试卷,不看孩子)没想到,女儿却诅丧地低头走开了。我当时很是纳闷,我问她怎么了?女儿委屈地回答我:“妈妈,我怎么觉得你表扬的是试卷和那100分,而不是表扬我个人。”我才突然醒悟过来。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赏为何学生是接收不到的。原来每一次我真心赞赏我的学生的时候,我的眼睛基本是没看孩子的,我与他们没有真正的连接,所以他们也就接收不到我的真心赞赏了。赞赏应该是对人的,而我却对事进行了赞赏而非对人。所以在学生心里包括我自己的孩子心里会觉得,我表扬的是那一份试卷那数字而已,而不是赞赏他们本人。

但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却相反了,我的眼睛盯着孩子,把成绩不好等同于他的人不好,我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把行为和人粘在一起去对待了,从而严重地伤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伤害了学生。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我批评的是你的行为但不是你的这个人,句如同我拒绝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人!

赞赏,是对人不对事;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而我却刚好完全相反了。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开始了改变。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持续保持优异的时候,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我会伸出手与他们击掌,说“耶,你总是那么的优秀!”“耶,你看,你进步很快哦!”“耶,我都说了你可以的。”当我的眼神和学生们有了接触和交流,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竟然笑得满脸灿烂,原来这样可以拉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原来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原来这样做是对学生真正的肯定,赞美,欣赏和认同,原来这样做是直接进入身份的认同。当我批评他们的时候我会装作不经意地着说,眼睛却是看向其他。神奇的是,我发现学生面对我的批评的时候竟然比以往更容易地接受了。

四、卓越老师的超级话语,直面身份的话语

培优辅差,促两头带中间,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我们该怎么用卓越的超级话语让优生更优,让中层生可以跃一大步,让后进生可以有提升呢?这就要去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了。老师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他人,而学生的自我价值的高低往往来自于他身边的重要他人对他的评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重要他人跟了他说了什么话语和给他下了什么样的身份。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对黑人母子在的士上有这么一段对话,4岁的儿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长那么黑?”妈妈说,“上帝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的美丽,把人类分成了不同的颜色,你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的美丽。”这时候正在开车的黑人司机听了非常的感慨,他说,“这位妈妈,你真的很有智慧。我当年也同样问过我妈妈同样的话,很遗憾我妈妈是这样回答我的:‘孩子,我们是黑人,我们生活在太阳最晒的地方,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为白人服务的,我们命运注定要低人一等。’你知道吗?如果当年我妈妈像你这样回答我,也许我今天就会不一样了!”黑人司机的妈妈说他是黑人,生来就低人一等,命中注定就是要为白人服务的,所以他就一辈子成为了一名司机;四岁男孩的妈妈说:他的存在是为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丽。

这个故事引发了我的深思:我们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孩子就会活出与这个身份相对应的模式。你相信自己是谁就会活出跟自己认为的身份对应的模式!我开始思考我应该如何给我的学生下身份,我应该如何培优辅差了。

是的,有的时候恨铁不成钢就会口不择言,“你看你,总是这么笨”“你看,怎么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真是榆木疙瘩一个。”“唉。我都无语了,怎么你总是不及格的?”……曾经我就是这样给我的学生下身份的,曾经我就是这么催眠我的学生的。

“哇,你为什么总是这么自觉学习的?”“你总是那么的积极发言。”“我都说了,你就是一个聪明人,你怎么会不及格呢?”“你一直都让老师省心”“你看你的班级管理很有方法,你就是我们的依靠而不是班级的负担”……

神奇的是,慢慢地,我竟然感受到了学生整体的变化。优生越来越自信了,中层生也开始有所突破了,后进生也开始变得积极了。原来,人在被滋养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生改变。

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任何的一段关系中,亦然吧!

人在被滋养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改变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在被滋养的环境下容易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