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末晚上有两个活动,一个是我特别欣赏的刘玉栋老师主持的新书发布会,一个就是我不认识也不熟知的著名画家市美协主席韦辛夷的新书分享会,我虽然和画画不沾边,但绘画和写作都是文学艺术类的,同类相通。我想换一个角度听一听一个画家是如何写文章的,看一看画家写的书,也就是现在的所谓跨界行为,当然书法绘画写作不是毫无联系的跨界,而是有着珠联璧合的紧密关系,过去的诗人都是书法绘画三者融为一体的,三方面都能成就斐然,像是苏轼、王维、郑板桥等都是诗书画三绝的名家。现在很多都是自诩为这家那家的,并美其名曰跨界行家,其实没有那么高的成绩,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韦辛夷是位很谦逊真实的一个人,称看他的书是“风吹哪页看哪页”,他以画家身份写文章,对文字充满敬畏之心,他认为文字是有密码的,文字的背后都有秘密,等待人们去挖掘去读懂。很多思想层面的东西只能用文字来表现,绘画表现不了。    

他承认他大多写业内人士画家和书法家们或某些展览的序言,很多是急就章,但都是熟悉的身边人和事,不愿写成画界的八股文,总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找切口,找文章的核,写来写去,最后才发现写的不是别人,写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内心,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他还以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谦,再小的花,再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只要活出自己的样子,幽谷中的百合花也有春天。

在分享会的现场,电台的工作人员声情并茂的诵读了他的一篇《你我的月亮》,随后他讲了这篇文章的创作经历。这本来是为一位法国画家在中国开画展的前言,起初觉得难以下笔,但他找到了文章的核,就是这位画家画的都是中国古代名人,像是李白、杜甫、王维、老子、陶渊明、苏东坡、李清照等,正值中秋时节,又找到了切口,你我的月亮,所以将一枚月亮,写了从古至今上下五千年,从东到西纵横千万里,诗词歌赋,古典意蕴,希腊神话,巴黎钟声,以诗的语言,抒发一种情怀,气势磅礴,美轮美奂。

通篇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富有诗意。从书中的题目可见一斑,如“会向花溪一问津”“何人不起故园情”“与客携壶上翠微”“前庭宽处起鸿鹄”“欲书花叶寄朝云”“瘦尽金石昨夜风”等等,单看题目就是一首首美妙的诗。

为画一幅《稷下学宫》,是表现战国时期的一场齐国期会,所谓期会,就是指稷下各派定期举行辩论、讲演、讨论等学术交流活动,有些百家争鸣的意思,这就是画的核,随用了五年时间,看了大量和画面内容有关的史学、建筑、服饰等方面的书,画作完成之际,自称都成了半个古代建筑专家、半个古文字专家、半个古代服饰、服装专家、半个历史专家、半个思想家啦,这种阅读量广泛而有用,书中有这个有那个,韦老师又加上了一句书中自有画千幅,广泛涉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对绘画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韦辛夷的新书《担水劈柴集》,很有年代感,有着浓浓的年代印记,和第一本书《提篮小卖集》是一个风格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熟练的唱起来,当时的样板戏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韦老师在现场还播放了这段耳熟能详的样板戏,不出所料的是继续出的第三本第四本书会是《里里外外集》和《早当家集》,形成“韦氏四卷”,期待早日问世。

2017—06--03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一场从绘画到写作的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