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论语品慧2.15学而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同“惘”,迷茫而无所得。

殆:三个意思,一是本义“危险”,宋儒解释为“危而不安”,张居正、钱穆、李泽厚、华杉等从之;二是同“怠”,懈怠,《论语注疏》解释为疲殆,也是这个意思,但是钱穆认为,这里是假借字,故不从;三是“废止”,鲍鹏山从之,不过这个意思我认为是从“懈怠”引申而来,其实可以并入第二个意思中。

我觉得很奇怪,罔是假借字,钱穆认为是对的,而殆的假借,他却认为不对,感觉理由选的有点牵强。把殆解释成“危险”,我认为不是很贴切,“百战不殆”这个殆可以说是危险,但学的危险不知道如何来理解,只思考不学习的人危害社会?还是危害自己?另外我认为这种对称式的语言应减少拐弯抹角的解释。

天天思考而不去学,精神就会疲倦,而行动就会懈怠,这样的感受我深有体会,故而我认为第二个解释是贴切的。

这段话的意思如下:

夫子曾经说:“只知勤学却不知思索,就会变得迷茫而无所收获,只知思索却不知勤学,就会变得懈怠而行为懒惰。”

《荀子·劝学》里有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这里只是说“思不如学”,具体理由却没有说,但孔子的这句话却给出来结论:教学过程中,思考可以让人不迷茫,勤学可以让人不懈怠。

勤学和苦学,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只知道埋头学。能埋头学是好事儿,但是只知道这样学却不是好事儿。上学期间,每个班肯定有那种整天埋头苦学的同学,但成绩却不十分优异,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不知道如何思考。思考可以让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会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思路,这样的思路不断的发展,会形成更大的脉络,好比是涓涓细流终归大海。

冥思和苦思,也是一个意思,都是陷入一种脱离实际的思索中。在现实中,想法多的人也特别,想法过多就会影响行为的判断力,就会瞻前顾后,停滞不前,这是人性的诸多弱点中的一个。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还在床上,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可以毫不隐晦地说:没有行动的想法,都是思维垃圾。

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就是这样,人类的思维比任何其他动物都要强大,但这种强大的思维也束缚了很多人的执行力。

很多人总说自己读了很多书,为什么看不到效果?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读书的时候没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现在的书大多都是文字垃圾,读或不读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比如很多人喜欢读娱乐新闻,明星八卦,这样其实对个人的成长没什么帮助,因为读的时候基本上是浏览,但如果是一个娱乐新闻记者,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他会带着思考去读,带着思考去写。

钱穆曾经说过,一本书出版如果没有超过30年,是不值得读的。但是这样也会错失很多当代好书,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不能厚古薄今,所以在选书方面,比较可信的是看版次和印数,或者说去豆瓣网上看评论,但这些其实都只是一个方面。一本书合不合你的胃口,只有自己知道。一本书能否让你带着思考去读,也是作者需要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不可不思,知不可不行。学而思,是知的前提,知而行,是进步的阶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论语品慧2.15学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