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 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雲何禪定。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禅得定呢?
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舍。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淨身淨不親惡友。不與惡交不樂世事。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勤。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攢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
佛说,禅定是戒,是慈悲喜舍,是远离诸烦恼束缚,是修行诸善法的结果。如果修行人离开禅定,不修禅行,世间诸法修行都不圆满,根本谈不上修行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修禅定一定要持戒;否则,就像远航的船,无法到达彼岸。要想持戒,修行禅定彼岸无极限,必须亲近善知识,修定得三昧,常寂有乐,才能成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闻法修行;即懵懂传懵懂,一问两不懂;最后就是师父进地狱,徒弟往里拱。观一切烦恼是怨敌,通过修禅定把这些破除掉。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乐,在三昧中才生起智慧。禅定是瞬间静寂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区别;入睡是意不知不觉,入定是心了了不动,一念不起。久修禅定的人,才能于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观诸法实相,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声闻缘觉只能观三界之内诸法,而不能观出世间诸法。只有菩萨行人才能观世间与出世间诸法。有些法师讲法,讲到出世间法只能靠经书或猜着讲;因为,没有观到十方诸佛世界实相;所以,只能讲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禅定的人,善行心无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维,断诸放逸懒散,经常省言少语,既少睡眠又少饮食,多是过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强为;身心清净,亲善友而远恶交。对世间诸事物、诸是非无有乐趣,知时间宝贵,知佛法宝贵,知自戒法体宝贵,知念起念落是善又无善相,知世法有为多过。
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佛说,如果不修行禅定,远离三昧,不能得证世间菩提的声闻果、缘觉果,更不可能得证出世间菩提的佛果。有人会问,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有没有禅定!准确而又负责地说,一定有!因为,一切定中三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摄心、行善、止恶的因缘。所以,修行人说自己心善如何无人相信,身体无有转化,不得定中三昧的人,其心不坚,是靠不住。得定中三昧的人,是身心受乐,乐无时日,乐无可比,才知不枉人间走一遭,才知人生真谛,才知禅悦为食真谛。
是三昧有四緣。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得無量福增一切善。複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複有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增時。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的人是怎样得无量福德,增长无量善慧的呢!有七因缘、三时。七因缘为,一是从欲因缘;从修行开始,欲求无上佛道相伴生,为证菩提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二是从精进因缘;只有真精进的人,才肯苦行;肯苦行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乐。三是从心因缘;自愿自觉修禅,无怨无悔行作。四是从慧因缘;从听经闻法而开智慧,开智慧则明法眼,知修行禅定,又在三昧中证得智慧。五是从闻因缘;闻法后听善知识教,趣入心要。六是从思因缘;闻法受教后能善思维,悟入正道。七是从修因缘;正思维后启修,专注一心,无有间杂。三时为;一是生时,有善因缘不生邪见之家;生到信佛行善之家,从小能受法益。二是住时,成年后在家与出家,都有机缘受三皈戒法,听善知识教,如法修行。三是增时,修行一段时间后,福慧增长,依法而行。
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緣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根本禪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不在餘處。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脫門。自利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
凡夫有禅有定,禅行间杂;初至四禅有退、有住、有增,禅行有退而禅定之力不退,禅行有住是定力保持不动,禅行有增是定力可证入圣道;圣人禅有住、有增、无退。因为,三禅有粗乐,四禅有轻安,圣人禅有乐。所以,一切道心与解脱,一切种智与见法性,一切神通与自在,都来源于禅定三昧功德。
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
佛说,得定三昧的人,一定是修行慈悲的人;修行慈悲的人,一定是能得善法的人;一定是破一切烦恼大怨的人,一定是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一定是能断一切不善的人,一定是能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人,一定是让有烦恼众生得安稳的人,一定是得无量功德的人。修行慈悲的人,能于有怨众生施慈缘;能于有亲众生施法缘;能于不怨不亲众生,既施慈缘,又施法缘。
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都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觀生死過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糞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難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脫。複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緣廣故廣緣少故少。
佛说,慈由戒得,慈心由布施得;慈能结缘,悲能救苦。依戒修慈的人,只观有怨众生之善,而不见其恶;依施修慈的人,有怨众生遇困难与病苦,能帮助所需,宽心慰问。依戒修忍的人,是慈因缘;依施安乐的人,是修慈心因缘。
慈悲三種。謂下中上。複有三種。一者緣親。二者緣怨。三者緣中。複有三種。一者緣貪。二者緣眾生。三者緣非眾生。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複如是。善男子。有禪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聲聞緣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非禪定者。所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剛三昧。非禪非波羅蜜者。謂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
修行慈悲喜舍心的人,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上等为诸佛和诸大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中等为诸菩萨的平等慈悲喜舍;下等为声闻缘觉的世间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对象是亲因缘众生,是怨因缘众生,是无亲无怨因缘众生,是有贪求因缘的众生,是有善因缘的众生,是有法因缘的非众生。因为,声闻缘觉修行禅定为世俗禅;所以,为下等。菩萨修行禅定得金刚三昧,为出世间禅;所以,为中等。诸佛与诸大菩萨已证得神通自在,能度诸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为上等。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于淨禪是不為難。在家修淨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禅,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禅,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