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点—《最好的告别》

如何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点—《最好的告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最好的告别》是阿图·葛文德创作的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作者结合其多年的外科临床经验,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不仅从专业人士的角度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医疗的局限和可能,还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和提出了新的临终方案。不仅适合医疗人员、政策制定者阅读,还适合大众阅读。豆瓣评分9.1。

阿图·葛文德是哈佛公共健康学院和哈佛医学院教授;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写了医学三部曲:《最好的告别》、《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时代周刊》,是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世上最公平的事就是,我们终将老去,境况大同小异。

儒家文化的传统是避谈生死,现在死亡也是沉重的话题,可是它却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无一幸免的是,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在不断老去。直至丧失对身体的控制权,判断力下降、记忆力变差、甚至忘记自己。

可是大多数人又缺少对死亡清晰的概念,把命运交由冰冷的机器,或许正视死亡才能活得更好。

这个时代有个普遍的现象: 我们上医学院是为了了解身体的内在运行过程、身体病理学的复杂机制,以及攻克各种疑难杂症,却忽略了也需要丰富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的技能。当我们全力聚焦于医疗技术的进步时,忽略了如何与老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最后的需求,也不知道怎样给出恰当的意见和何时可以终止治疗。老人最怕的是死亡吗?不是,是死亡前种种的状况: 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遇到不可治愈的疾病,你希望你的医生怎么办?希望你的家人怎么办?

前两年我的外公被诊断出肝癌,晚期,说最多还有半年。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一开始采取了很多方法,可病痛面前还是无能为力。外公是高中老师,是体育和文学的双文凭大学生,阅历丰富、饱读诗书,性格独立倔强,是家里的权威。外公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看报买菜,回来和楼下保安吹牛,外公善于交际,常常晚于午饭时间,下午就睡觉,外公一点也不像老年人,他睡眠质量极好,晚上在家打qq麻将,我们都以为外公轻轻松松就能活到一百岁。可是突然某一天,外公说他身体不舒服,老是莫名其妙的疼,去医院诊断,开始了漫长的住院生活。

外公的脾气变得暴躁,完全不能接受护士和家人严厉的监管,不能随意走动,病房都很压抑,他开始变得不善言谈,尽管每天都在进行各种治疗,但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他的身体和身心都越来越差。以前外公是一家之长,为子女提供工作建议及经济庇护,现在连吃喝拉撒都不能控制,这对他来说肯定难以接受。外公以他的方式表达不满,拒绝吃饭,眼睛也开始湿润,变得越来越像小孩子。父母跟医生商量后,决定在外公还可以走动的时候完成他以前的心愿,如果情况变差,就又继续住院。

每个老年人似乎都有首都梦,外婆和他去了北京,发给我的外公和毛爷爷的合照,令人惊讶的是,外公的精神开始焕发,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开始滔滔不绝又带点得瑟的跟邻居们抱怨,出门在外,还是家里好。之后我们还去了很多地方,甚至去爬山外公都没问题,医生本来说最多三个月,外公活了六个月,走的时候无比平静。

我不知道其他的老人是会希望一丝机会都要活下去,余生可能要在病床上度过,还是希望趁着现在,尽量把生活过到最好?但是我知道,我们帮助外公做了他内心的选择。

我们终会迈进这样一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他们的工作不是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人们的选择,而是以过有价值生活的名义扩大选择的范围。

2008年,美国全国抗癌协会发表的研究表明,使用机械呼吸机、电除颤、胸外按压,或者在临死之前入住监护室的末期癌症患者,其生命最后一周的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措施的病人差很多。而且,在去世之后 6周,他们的照料者患严重抑郁的可能性大了三倍。

我们要牺牲你的生存质量——通过手术、化疗、把你送到监护室。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这真的是太可怕了。我们是真正为病人好,还是在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

对此本书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善终护理。普通医疗的目标是延长生命,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在当下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比如绝症,善终护理的目标是解除疼痛和不舒服,或者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和家人外出——而不是关注生命的长短。

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样的主张,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毕竟我们其实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治疗都有效。

奇葩说有一期是: 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我挺同意董婧说的,不该用爱让病人再人工的活着,因为痛苦而无意义。我们应该学会面对死亡,尊重并坦然接受亲人的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尊严的走到生命的终点—《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