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_第1张图片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可谓名满天下,他不仅诗文功夫一流,而且好交朋友。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就是欧阳修的一位至交好友,在古代朋友间的联络并不像今天这样容易,当好朋友之间不能朝夕朝夕相处的时候,遥寄锦书边成为了表达思念的方式。欧阳修十分注重书信,认为书信是互通近况,传递思念的使者。在欧阳修所写的书信中,要写给梅尧臣的数量最多,写信数量的多少,代表着朋友间的亲亲疏程度。因为梅尧臣对欧阳修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欧阳修与梅尧臣是如何相遇的?这段友谊又为何被传为佳话呢?

诗书知音

在没有电子邮件,没有微信的时代,古人靠什么来维持联系呢?答案就是书信。所以现在我们整理故人的文集,往往有一类就叫书信。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之一欧阳修的文集后面就附了专门的一类叫书信。这个书信里面写个谁的信最多呢?梅尧臣。欧阳修觉得两个好朋友又不能朝夕相处,分居异地,哪通过什么来表达情感呢?他说只有书信啊。他说书信可以:

通相思,知动静,是不可忽

就是通过书信能够来表达情感,能够了解对方最近的情况,所以“是不可忽”,书信那是不能少的。欧阳修对书信的重视可见一斑。那么在欧阳修的朋友圈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谁呢?我觉得同样就是刚才说的写信最多的那一位梅尧臣。把梅尧臣排在第一位是不是有点勉强?我想勉强不勉强,我们后面再下结论,我们至少从欧阳修与梅尧臣他们怎么结识,结缘来看出来他们的友情是怎么开始的。

欧阳修与梅尧臣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天圣九年,也就是公元1031年。这一年年初,梅尧臣被任命为河南主簿。此后不久,欧阳修就戴着新科进士的这么一个光环到了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在洛阳城东有一条河,这条河叫伊水。河的两岸每到春天,那真是风景如画。天圣九年,上巳节,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按照惯例,欧阳修要穿上官服,然后去拜见西京留守,所谓留守就是行政长官。春天的伊水两岸花红柳绿,一片春色,欧阳修走着走着,刚刚走到了一个叫午桥庄的地方,遇到了一个人,也是行色匆匆,所以就攀谈了起来,结果一攀谈,才知道对方原来是梅尧臣。
欧阳修一见这个梅尧臣,他首先就被梅尧臣的外表震惊住了。他后来写了一首诗,他说见了梅尧臣以后,他觉得:

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

说这个梅尧臣个子高高的,身材又好,一表人才很潇洒。我自己跟他一对比,我自己就觉得这个外表就太丑陋了。那么两个人认识以后,就一边走一边聊了。午桥旁边是一个叫绿野堂的地方,此处是唐朝的宰相裴度的私宅,然后他们又聊到写诗,现在最流行的是西昆体,没想到两个人的话题非常一致,观点也非常一致。所以不仅仅是一见如故,简直是相见恨晚。聊的这么好,但是欧阳修公务在身,欧阳修也觉得聊得这么好的时候中断了这个聊天有点扫兴。梅尧臣也觉得见到了这么一个心仪的欧阳修,他也很想把这个天就一直聊下去。所以梅尧臣就试探性地对欧阳修说要不今天我们就不去留守府了吧,你看旁边就是香山,我们不如一起去逛逛香山。因为梅尧臣其实很清楚,欧阳修今天去拜见西京留守,这同样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他没有想到欧阳修满口答应。两个性情中人马上就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沿着性情往前走了。
四年之后,欧阳修对这场与梅尧臣的初见记忆深刻,专门写了一首诗,诗歌里面有这么几句: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讲完了上面的故事,这首诗大概不需要多说了,要说的大概就是龙门,龙门跟香山是隔着伊水的两座山,龙门山在伊水河的河西,香山在伊水河的河东。所以在香山这里看到对岸的龙门山,就看到了这么一种非常苍翠的一个景象。“不暇谒大尹”的这个“大尹”就是西京留守钱惟演,把拜见长官的这个事情也放在一边了。所以这第一次见面,如果不是特别震撼的话,大概也不至于把两个人原来的计划全部给它改变了。从这两个人的第一面就可以知道这两个人他们以后的友情注定是不平凡的。
初次见面之后的十九年,梅尧臣也写了一首诗,同样回忆他跟欧阳修的第一面,其中有这么几句:

春风午桥上,始迎欧阳公。我仆跪双鳜,言得石濑中。持归奉慈媪,欣咏殊未工。是时四三友,推尚以为雄。

“春风午桥上”就是说两个人初见面的地点,然后去玩。回来的时候他的仆人在石濑上抓到了两条鳜鱼。然后三四个朋友就要写诗了,梅尧臣说我自己的诗觉得很不好,但是在坐的三四个朋友都认为我写得最好,我也觉得很惭愧。其实关于诗歌的评价我们倒可以不大在意,在意的是梅尧臣对于当天的事情,这些细节记得这么清楚。


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_第2张图片
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_第3张图片

欧阳修的危机

梅尧臣是欧阳修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朋友,“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二人初见的那天,更是相逢恨晚,其实梅尧臣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而且仕途失意,但是欧阳修丝毫不在意这些外在因素,而是发自内心地欣赏梅尧臣的才华,视其为“诗文知音”。他们在洛阳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梅尧臣和欧阳修先后离开了洛阳,未来的路上一个巨大的坎坷正在等待着欧阳修。那么,欧阳修将遭遇什么?梅尧臣在这段特殊时期是如何做的呢?

从景祐三年也就是1036年,到庆历的五年,也就是1045年,这十年是欧阳修生命当中十分艰难的十年。这十年为什么十分艰难呢?其实与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就是范仲淹。景祐三年也就是1036年,年轻的进士范仲淹,对于当朝的这些官僚制度深感不满。他极力主张要进行人事改革,但是范仲淹言辞过于激烈,而且宋仁宗也隐隐地感觉到范仲淹的批评对象里面也包含着他,就诶过当然是范仲淹出师不利,被宋仁宗贬到了饶州,饶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鄱阳。
范仲淹要求进行人事改革,这个事情一开始其实与欧阳修的关系不大,那欧阳修怎么会与这么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上关系的呢?原来欧阳修他就有一种非常正直和耿直的性格,因为他也感受到人事制度中存在和那么多的问题,他觉得范仲淹提出的这些措施不仅有针对性,而且切实可行,所以就多次地上疏宋仁宗,要求采纳范仲淹的种种主张,结果刚才说了范仲淹的主张没有被采用。那么这个时候要玩就这个局面,就要有一种身份的人出来说话了,就是谏官。当时的谏官有一个叫高若讷的人,这个人他如果仗义执言,如果从国家整体的角度来说,来帮范仲淹说两句话的话,那么北宋政坛的走向有可能发生变化的,但是这个高若讷不仅不帮范仲淹说话,而且落井下石,这下就激怒了欧阳修。
欧阳修就专门给这个高若讷写了一封信,这就是现在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与高司谏书》,里面就激烈地批评了高司谏。用的话大家难以想象,比如说像你高司谏这样的人在关键的时候不说话,而且还落井下石,“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你已经不知道这个人间还有像你这么一个羞耻的人才能做出的羞耻的事。说了够重的话就要对这个话负责的,所以在范仲淹被贬了十多天以后,欧阳修也被贬到了夷陵,就是现在的宜昌。那么获悉欧阳修因为范仲淹的事情被贬了,他的朋友梅尧臣以及其他人一方面赞叹欧阳修的这种仗义执言,不畏权贵的这么一个精神。另外一方面因为欧阳修打抱不平,所以写了很多诗歌,写了很多书信去安慰他。

在景祐的四年,也就是在公元1037年的末,欧阳修的职务又发生了变动,他从夷陵县令调任到了哪里呢?调任到了乾德,就是现在湖北的老河口。之后梅尧臣准备出知襄城,梅尧臣在去襄城任职的路上,赶紧就写信给欧阳修,你过来我们见见吧。欧阳修想很多年没有见过了,有这个机会见,当然很高兴,所以他们两个人又见面了,一边聊天一边喝开了,说说对方的一个情况。其实欧阳修这次来还有一个想法,他就希望梅尧臣跟着他回乾德待上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想到,梅尧臣因为公务的原因不能耽搁。临分手,梅尧臣知道欧阳修一贬再贬,而且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自己,是为了别人才被贬的。他很敬佩这样的人,所以专门又写了一首诗送给欧阳修,这个是个里面有这么几句:

渊明节本高,曾不为吏屈。斗酒从故人,篮舆傲华绂。悠然目远空,旷尔遗群物。饮罢即言归,胸中宁郁郁。

我们先从后面说,“饮罢即言归,胸中宁郁郁”,我们喝完了以后各奔东西。你欧阳修不会再郁闷了吧,我们老朋友聊了那么多,让你烦恼的,让你忧伤的这些事情应该都可以放下了,所以梅尧臣这首诗主要是来安慰欧阳修的。当然安慰欧阳修他得先夸夸欧阳修,说你欧阳修想谁呢?就像历史上陶渊明,历史上的陶渊明,就是因为气节高,不愿意向权贵低头哈腰,所以宁愿不做官。他觉得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人物,所以“渊明节本高”,他说现在我们都处于艰难之中,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傲气在达官贵人面前也是没有丝毫改变的。其实梅尧臣也郁闷,梅尧臣也不顺,但因为是朋友,所以先放下自己的郁闷和不顺去安慰自己的朋友,这次俺是一种非常真诚的故人之情。

欧阳修的邀请

欧阳修被贬谪时,梅尧臣懂欧阳修的刚正不阿,称“渊明节本高,曾不为吏屈”。梅尧臣怀才不遇时,欧阳修懂得梅尧臣的才华,称“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他们二人相知相惜,莫逆于心。短暂的相见后,他们二人又奔赴两地,虽聚少离多,遥寄着思念之情。欧阳修写下“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邀请梅尧臣与自己,比邻而居共度晚年。那么,欧阳修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我们知道有一篇散文叫《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就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时候写下的。好在这次欧阳修心态还是不错,他去了滁州没多久,就写信给梅尧臣。他对他说,你放心啊,我到这里来了以后一切也觉得挺好的,尤其是我有了一个新的体会,古人为什么很重视小官?就是地方上的小官,并不一定都要去京城做官啊,他说我现在琢磨出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地方小,你要有一个什么政策很快就能见到效果。他对梅尧臣说,我不到一年在我手下,一切事情都被我处理得井井有条了,所以当个地方的小官挺好的。这个信当然可能也包含了对梅尧臣的安慰的意思。
欧阳修在滁州期间跟梅尧臣的诗歌唱和一直没有中断。这个时候梅尧臣的诗也被人整理为十卷,来送给欧阳修请他写序。欧阳修看到故人,老朋友分别这么多年,诗歌写了这么多,也就一时很有感慨。他也知道自己身处艰难,梅尧臣其实也很不容易。他在看到梅尧臣的诗歌,发现他的诗歌并没有因为他政治上的挫折而少写,或者说越写越差,反而是越写越多,越写越好。他就琢磨为什么一个人生活的种种的不愉快,种种的不顺利,但是他笔下的诗歌,却越来越写得好呢?他说并不是一个诗歌把一个人变贫困了,而是贫困的生活让一个诗人对这个生活有很多的感慨。因为他的诗歌反映了一种贫困的生活,所以也就能感染到更多的人,所以他提出来一个著名的理论叫“穷而后工”,“穷”包括政治,人生上的种种的挫折和艰难。在两个人都很艰难的年代,都没有放弃对手,互相之间的唱和非常多。我觉得在这么一个时候,互相之间的诗歌唱和就相当于各自艰难岁月当中的一种温暖的关怀。

相知相惜,莫逆于心

洛阳三年,是欧阳修刻骨铭心的三年。欧阳修专门写了一首诗歌来寄给梅尧臣。这个诗歌当然一方面追忆了当然他们在洛阳的这么一种快乐的时光,另外一方面,也对未来有所安排。其中就写了这么两句:

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

因为年纪也这么大了,我准备在颍上,颍上就是颍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阜阳。我准备在那里买田,我希望你跟我住到一块儿去,我们两个人在那里耕种自给,度过自己的晚年,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呢?所以回不去洛阳,但是他找到了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那就是颍州。欧阳修为什么对颍州那么情有独钟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颍州这个地方民风淳朴,诉讼简单,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要处理的问题并不多也不多。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这个地方水土好,然后物产丰富,这个地方的蟹特别大,虾味道特别美,鱼也特别大,特别肥美,而且这个地方的稻米非常香,所以选择一个地方与这个地方的物产是有关系的。

不久他们两个人又见面了,一见面当然先做下来开喝,聊天,想一想,两个人从认识到现在十九年了。所以从这个人事的变化真的很快,没有多久,很多的朋友就一个一个地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很伤感,专门填了一首词来送给梅尧臣。这首词的词牌叫《夜行船》,是这样写的: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谁相送。

这个词从十九年前写到了十九年后,以前当然是这种欢乐的,纵情的这个场面。十九年后,首先两个人的关系是“情愈重”,感情越来越深厚。因为情感深厚,所以又担心,离别多年以后的这次重逢,很快又变成新的离别,所以大家看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倒金尊,殢谁相送”,“倒金尊”就是喝酒了,这个“殢”就是纠缠的意思。“殢谁相送”是我送你呢?还是你送我呢?这个地方既不是欧阳修要去的地方,也不是梅尧臣要去的地方,他们都是客人,然后马上要分别了,所以梅尧臣宋欧阳修,欧阳修送梅尧臣都是可以的,两个人都推啊,都纠缠啊,这个叫“殢谁相送”,情感的这么一个浓厚,四个字我们就看得清清楚楚。

梅尧臣的去世,让欧阳修悲痛万分

如果要确定欧阳修跟梅尧臣这两个人好朋友交往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年份的话,第一个当然是天圣九年,他们认识。第二个重要的年份是哪一年呢?我觉得应该是嘉祐五年,也就是公元的1060年,为什么嘉祐五年特别重要呢?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点,因为这一年,梅尧臣被任命为尚书都官员外郎,这是梅尧臣任过的官职最高的一个官了,虽然级别很低,但是在梅尧臣的一生当中,已经算是一个比较高的职位了。第二个这年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被任命为尚书都院外郎之后不久,梅尧臣就去世了,而且从梅尧臣感染了传染病,到去世不过是八天的时间。

看到二十多年交往的朋友就这么突然去世了。欧阳修大为悲痛,写下了一首长长的《哭圣俞》这首诗歌。这首诗歌内容很长,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我们来看一下:

昔逢诗老伊水头,青衫白马渡伊流。汉声八节响石楼,坐中辞气凌清秋。一饮百盏不言休,酒酣思逸语更遒。……命也难知理莫求,名声赫赫掩诸幽。翩然素旐归一舟,送子有泪流如沟。

这首诗歌既写出了梅尧臣当年的青山白马的这么一个潇洒英姿,也写出了梅尧臣当年喝酒,写诗,这么一个充满豪情的样子。然后接下来写,梅尧臣一生备受坎坷,再写到自己现在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牙齿也松动了,所以梅尧臣去世了,欧阳修也老了。他想到梅尧臣的一生,真的是个壮志未酬的这么一个人。但是欧阳修觉得这也是一个人的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仕途那么坎坷,那么挫折,地位一直很卑微,但是你梅尧臣的诗歌的名声是名满全国啊。然后看着河里面驶过的船,船上有梅尧臣的灵柩,灵柩上挂着高高的这么一个白幡,悲从中来。“送子有泪流如沟”,这七个字情感不深厚的人那是写不出来的,“送子有泪”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是朋友,那“流如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那眼泪根本就收不住啊,那就是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因为梅尧臣在欧阳修的生命当中那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欧阳修才会写出这么一个深重的句子。什么叫“长歌当哭”?这就叫长歌当哭。

欧阳修与梅尧臣为何成为至交

“翩然素旐归一舟,送子有泪流如沟”,梅尧臣的去世让欧阳修悲痛万分,所谓“知音难觅”,喜悦中,他们分享心情,患难中,他们互相安慰,团聚时,他们把酒言欢,共赏诗文,分离时,他们互诉思念。他们的友谊是彼此内心的一道光芒,不会随着一个人的离去就消失,而会成为永恒的温暖和宽慰。回顾他们的一生,真正朝夕相处的日子并不多,大多时间是隔着万水千山的。那么为什么他们能成为终身的挚友呢?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欧阳修与梅尧臣从一见如故到梅尧臣去世,他们一生友情都终身不渝。但是如果我们追问一句,欧阳修跟梅尧臣的友情为什么那么深厚呢?为什么能维持奖金三十年而没有变化,反而是越来越深厚呢?我想他们各人有各人的答案,欧阳修的答案其实就十个字“因嗟与君交,事事无不同”,我很感叹与你梅尧臣的交往,我们在很多事情的判断上,我们都是惊人地一致。如果要分析一下他们两个人能够成为一生至交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相似的性格特征。欧阳修与梅尧臣两个人性格非常相似,刚直,直率,什么话都敢说。欧阳修眼中的梅尧臣的性格差不多,他曾经说跟梅尧臣一见面的时候,梅尧臣是什么样的呢?

谈精锋愈出,饮剧欢无量

说话非常有锋芒,喝酒非常豪爽。梅尧臣这个人原来是很有抱负的,从小就喜欢兵法,曾经为《孙子》这本书加注释,也一度想从军。当欧阳修因为范仲淹的事情被贬到地方的时候,他就为他打抱不平,所以梅尧臣这个人感觉是专门为失意的英雄,来唱赞歌,而对得意的小人是极尽嘲讽之能事。这种性格当然有性格的光辉,但是这种性格也给梅尧臣的一生带来了许多的困难。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共同的诗风追求。宋代在苏轼之前,谁的诗歌影响最大呢?答案我觉得就是梅尧臣,我们现在都说唐宋的诗歌各不相同。唐代的诗歌像个充满着情怀的少年,像个蓬勃的春天。那么宋代的诗歌呢?像一个成熟的中年,成熟,稳重,所以唐诗和宋诗,其实它们各有特点。梅尧臣被认为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有这样的地位离不开欧阳修的大力推荐。梅尧臣进行了大量的诗歌的创作,但是在理论上把梅尧臣的诗歌进行提炼的正是欧阳修。欧阳修自己说他的诗歌是受梅尧臣的影响。他有两句诗:

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

所以欧阳修是把梅尧臣当作他的诗歌导师的,这个话当然也有客套的成分,但肯定也有部分的事实。所以宋诗能够有自己的特点,离不开欧阳修与梅尧臣两个人的共同的努力。
第三点就是互相的人生慰藉,欧阳修与梅尧臣固然度过了不少幸福和快乐的时光。但其实他们经历更多的是人生的患难,而在人生的患难当中,他们一直在给对方送上自己的温暖。比如景祐元年,这一年放榜,梅尧臣又没有考上进士,梅尧臣当然很沮丧。欧阳修打抱不平,说像梅尧臣这么一个有水平的人居然考不上进士,而平时我们生活中那些水平明显比他低的人却考上了。所以你看欧阳修对于梅尧臣的落榜,是这么一种激愤之心。当然他还得安慰梅尧臣:

徘徊且垂翼,会有秋风时

你也不要太难过,你不妨调整一下,鲲鹏展翅,你也飞得累了,把翅膀收一收先调整一下,休息一下,你总会有宏图大展的这么一个时候。所以为他抱不平给他送去安慰,欧阳修在着方面做的一点都没有瑕疵。
欧阳修与梅尧臣,他们一直很庆幸在茫茫人世,他们有机会认识,并且把这种彼此的友情维持了近三十年。遇见了对方,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生的财富。欧阳修说: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看颜

我在伊水旁边看到你,我一见到你就高兴的不得了,所以“一见已看颜”,心里乐,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朋友,现在居然不期而遇了,从此以后,我们双方在一起都非常惬意。我见到你以后就好像一个原来被关在笼子里的一个猿猴放归到山林里去了,也就是说你的世界才是我想要的世界,所以梅尧臣在欧阳修的心目中该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这个诗就应该能感受到其实不仅仅欧阳修对年长自己五岁的梅尧臣始终如一。梅尧臣对欧阳修也同样是始终如一,我们见多了从起点很快就到达终点的这么一个有情。但是像欧阳修与梅尧臣这样把友情停留在生命的终点的这么一种友情。我想大家即使见过,大概也不多吧。

真正的友情除了持续不断的付出,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可能经常会发现自己的业绩越来越突出,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却越来越淡薄。为什么丰富的物质生活有的时候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人事有情感的,如果身边一直有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为自己的生命来鼓气,来打气,这样的人生旅程一定会更有力量的。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欧阳修与梅尧臣: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