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公益课 第三课《初次见面,如何快速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

读心术公益微营 第三课《初次见面,如何快速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

晓娟0622018.09.13

大家好,我是船长梁晓玲,在上一节课当中,我们探讨了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告诉大家该如何接纳和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与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与另一半进行沟通与相处。当然我们除了要与另一半每天高频的四目相对之外,其实在每天当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面孔,与亲密关系相处是一门学问,而与陌生人建立关系又是另外一门学问了。

我记得有一位船员在参加训练营第一天时给我发来私信,他说心理学训练营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所以想要退出学习。我问对方你原来认知当中的心理学学习是什么样的?他说是能够通过对方的一个微表情一个肢体动作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的回答不禁让我莞尔一笑,这也反映出了普通大众对心理学的一般性理解,就是认为心理学是看透人心的学问!

不过事情反过来,情况可能完全不同,你可以尝试做一个小测验,你告诉一下你身边的一些朋友,你正在学习心理学,你看看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反应,跟我学习心理学的船员们在打卡里,他们常常提到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当自己身边亲朋好友得知自己要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大多都是质疑不支持,甚至是内心抗拒的。

我知道抗拒的背后的潜意识是害怕自己被他人洞悉,有船员就说,我老公当时对于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第一反应就是,不会以后我想什么你都知道了吧,眼睛里流露出的满是担心,你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我们渴望洞悉他人,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又害怕被他人洞悉。

其实我最初学习心理学的初衷也是希望他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判断人,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十几年的老面试官,识人可以说是我的老本行,在没有学习心理学之前,我认为面试识人的过程,就是判断一个人真实情况的过程,但实际上我在识人上好像也在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梳理起来其实还挺有趣。

在刚刚从事面试官工作时,我很喜欢问这样一类问题,你平常最欣赏的人物有哪些?你平常最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你觉得父母给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有哪一些?在这个阶段我的人生经验还不丰富,自己的各项能力也很弱。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说,就是我在用一把20厘米的尺子去量一个一米长度的东西,度量起来会非常吃力,也会非常稚嫩。因此这个时候我很关注这个人会怎样的总结和判断自己,他所陈述的自我构成了我判断的基础。

在有了15年面试官经验,并接受了系统化面试技能训练后,我开始喜欢问这样一类问题,在过去几段工作经验当中,哪一段经历对你的成长影响意义最大? 为什么?

近三年你接受到的最大挑战工作是什么?当时你是怎样解决的?未来五年你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做到什么样的样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你是否遇到过很大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是什么?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成长为一名职业的面试官,我相信一个人的能力资源信念的沉淀必须要有一一对应的事件作为支持。如果我们判断不了一个人的水平,那么我就要搜索相应的事件去支持我形成判断,这个面试技术叫做B1A行为面试技术,也就是通过提取典型行为和最高行为形成判断。 一般来说最高行为评估测试就是最高行为表现,比如从小到大你最有成就的一件事是什么?或者近三年你完成最成功的一个项目是什么!而典型行为多半问的是那些高频发生的行为,比如业余时间你有什么爱好,你一天的工作内容当中分配给什么样的工作时间会最多,由于行为是有惯性的,而行为的惯性又是由心理面貌的稳定性所决定,当没有外界的重大刺激或者内在驱动被激发时,要打破这种行为习惯很难,这就是行为面试法假设基础的原理,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会表现出个人构成独特的心理面貌,心理面貌会表现出稳定的行为方式,因此人心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唯有通过行为去判断一个人。

在成为面试官超过15年以后,我的面试方式又持续发生着变化,我一定会在第一次见面时主动握一个人的手,看看对方的手是否开放自然有利,手心是热还是凉,手心是否有害。我观察坐在我对面的人侦探是否自如舒展,全程聊天,他的眼神是否有神?在全程沟通当中,我是否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生命活力,能否感受到对方突出的性格特点?会东拉西扯,开启当下很多热点话题,看他对这些人和事的看法。如果对方做了父母,我是一定要跟他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他如何教育他的孩子,将帮助我更好的判断它。

还有我会想了解他有多少微信好友,关注了哪些工号。在这个阶段我不再需要事件的支撑,就能够判断对方的水准在哪个位置,我开始对一个人作出更为开放而整体性的判断,觉得每一个人都浑然一体,因果而成,而一个人所呈现的人生不同维度的表现背后,往往有着相同的心理特征。

回述这十几年来,我了解他人维度与方式的变化也让我有一个深刻的发现,就是表面上看好像是我的识人能力变得越来越强,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我提升的并不是识人的能力,而是我对自己主观意识有着越来越强的了解与掌控能力,所以我可以在跟别人互动时能够进行自我的觉察,让我明白在初次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我对一个人的判断。

第一个影响就是我们自身的认知结构,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对他人产生某个框架与模式的期待,会大量受到识人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印象形成过程特点的影响。当我们在进行识人的过程当中,我们实际上是完成对一个人印象建构的一个过程。(俗称脑补)

这个过程会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一致性,我们对人形成印象过程当中和对客观事物形成印象有明显的区别,我们对人的印象一般都会比较统一,协调一致,也就是说我们在看人时,不会把一个人看作是既热情又冷淡的,也不会把它看成是既诚实又虚伪的。即便我们发现了相互矛盾信息时,我们也会重新整理这些信息或者歪曲这些信息,以减少我们对一个人认识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人综合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是一个脑补过程,这个脑补过程既有情感的参与,也有思维的参与。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中心特质的作用。 在与人交往当中,一个人会提供我们很多特质,每一种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比重不同,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心特质和边缘特质,在我们印象当中所占比重大的特质成为中心特质,反之称为边缘特质。而我们喜欢的中心特质往往会对我们形成这个人的印象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我的面试官团队里有特别心细的面试官,那么他对于离开面试间自己会拿走水杯去丢掉的面试者就会形成良好的印象,从而得出这个人真不错的结论。

第三个是隐含的个性理论,就是指一个人具备的特征,是与其他一些特征相联系的。

当我们看到某些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形成判断,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面相清秀的男生,我们会认为他是安静的偏内向的,但如果是一个粗矿的男生,我们会觉得他应该很豪放,像心慈手软,秀外慧中等这些成语也会隐含告诉我们哪些特征是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除了我们自己的认知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之外,第二个我们是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着很强的观察能力,而研究也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只要六秒钟就能形成,这些都是来自于我们各个感官收集出来的信息,其加工速度远远要超过我我们感知的速度。所以说第一印象就是那个说不上来的直觉。这种直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首因效应,即我们形成第一印象之后会影响我们后续关系的交往,这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是最鲜明而牢固的,并深刻地影响着后续双方交往的过程。

如果第一印象形成的是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后续我们更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那些品质!若第一印象形成是否定的心理定势,我们则倾向在后续了解和揭露对方更多令我们厌恶的部分!

那么除了认知结构、首因效应,第三个影响我们的叫近因效应,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和一个人初次见面,一开始会觉得对方不错,但随着交往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所想,于是开始怀疑对方到底值不值得交朋友。

一开始印象是好的,可是后来怎么就变化了呢?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的另外一个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前面的信息在记忆当中逐渐模糊,从而让近期的信息在短时记忆当中更为清晰。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临别时的情境。

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交往的初期大家比较生疏,首因效应影响最为重要,而随着交往的境界深入,近因效应开始凸显,朋友之间的近因效应大多数产生于交往当中,与愿望相违背,或者感觉到自己受委屈善意被误解,而由此产生的情绪会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对周边事物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所以大家听了我的分析,应该知道在初始见面之时,由于首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所以并不一定客观准确,会产生认知偏差,如果我们只根据第一印象来形成一个人的判断,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往往失之偏颇!

如果想要真正能够懂得读人的话,那么在学习观察之前我们就要首先了解自己,我们要先问问自己,是否对某种特定的形象穿着打扮带有成见!如果缺乏这种自我观察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当中带着刻板印象与他人互动,得到的信息也很容易失真,所以我们需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的交流互动,专注于当下的状态,去感受对方的行为举止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并学会不断的反思总结!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风格和处事方式,不要受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陷入到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当中!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好的友谊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是一个不断求同存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读懂一个人行为举止背后的意义,不要只凭对方的单一动作就做判断,一定要进行分析和试探,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心明眼亮的人,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必须靠不断的练习观察和思考!

所以我个人非常反对对人进行类型化和标签化的识别,我们与人的互动重点并不是在于揭穿别人,我们越希望能够去了解他人,就越要远离那些给人打上标签的所谓干货帖,他人的经历不应该剥夺我们去了解与发现一个人的好奇心!

这让我想起了心灵捕手当中心理学教授尚恩,与有心理障碍的数学天才威尔的一段对话:“你年轻彪悍,如果我跟你谈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读莎翁描述战争的名句对白,可你从未亲临战争,体验过把挚友的头拥入你的怀里,看着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迎风弄月,但你从未全情真心的倾倒过,被四目交投,彼此了解对方的心,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当中拯救出来。他对你百般温柔的感受,你也未尝试过!”

同样,如果今天我们仅凭几篇干货文章就停止自己去真实的探索和感受他人,我们又怎样可以体会到随着自己不断成长,我们对他人认识的神奇变化呢?

好了,这节课我们又做了一次剧情大反转,通过这节课我想告诉大家,识人不过是我们自己建构对他人印象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一种直觉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去初步了解一个人,我们学习心理学根本上来说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关系,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心术公益课 第三课《初次见面,如何快速全方位的了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