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五一假期过后,我们久违的假期综合症又来了。想尽办法力图把工作生活拉回正轨,那都是心力交瘁的。其实,上班族们每周日的晚上都十分抗拒周一的到来,就像学生不想上学一样。

英国的时尚杂志记者、作家海伦·拉塞尔也是如此,她这样描述自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几个字每天从我脑中闪过,无情地嘲弄着我。我每天搭乘地铁上班,下班后照例加上几个小时的班或是进行外景采访,然后才能在这一天的十二个小时之后穿过乌七八糟的小巷回到家里。作为一名时尚杂志记者,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骗子。我不断透过自己的笔端告诉读者如何才能面面俱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世俗的成功、心智的健康、头脑的冷静——我身上永远是最新款的时装,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我的助学贷款尚未还清,每天都要靠大量的咖啡才能挨过这一天;为了睡个好觉,我必须喝点白苏维浓助眠。

每到星期天傍晚,一想到未来的一周,我的胸口总会阵阵发紧;每天早上我都要把闹钟按掉好几遍才能起床,而且情况似乎愈发严重。我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十几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但是在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晋升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比之前快乐——只不过比以前更加忙碌罢了。我所渴求的目标变得飘忽不定,即便是达成所愿,也总是感觉若有所失。我以为自己渴望,或者说需要,或者说应该完成的事情似乎无穷无尽。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我总想事事周全,却又总是感到分身乏术。

相信很多在城市打拼的人都是这种状态。

从前,紧张的城市生活让人乐此不疲,活力四射的工作团队意味着你的生活永远不会乏味。你的行程永远满满当当,一群挚友构筑起了人脉网络,你生活在世界上最新鲜有趣的地方。

但久而久之,年复一年,在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是身体和心灵上的空虚。

不得不因为自己年轻时拼命的加班、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养;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完的房贷、车贷、卡贷;埋头干活只为了一抬头就能看见有退休福利的老年生活……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1张图片

也许你会和海伦·拉塞尔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状况——

“我生活在21世纪的伦敦,生活理应更加美好、令人愉悦,甚至轻松闲适。因此,才三十三岁便开始向往退休生活,这或许意味着我需要做出改变。”

或许你也正在犹豫要不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那么来看看海伦的变形记吧。机缘巧合下,海伦的丈夫要去“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丹麦工作生活一年,他将入职于丹麦制造的乐高玩具公司。这是海伦试图改变现状的一个机会。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2张图片

丹麦,在联合国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已有四年被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丹麦人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

他们天生就快乐吗?

有什么是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她开始发挥身为记者的长项和优势,亲身体验、深入研究,并带有个人色彩的风趣幽默,生动地从教育、医疗、婚姻、社会福利、设计等方面揭示丹麦人幸福的秘诀。

海伦把在丹麦一年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她的第一部作品《丹麦一年》中,本书的出版,激起了人们对丹麦的生活方式“hygge”的关注,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3张图片

丹麦一年

7.9

[英] 海伦•拉塞尔 / 2019 /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奶牛,从毒品到酗酒、性病,从美食到室内设计,随着海伦·拉塞尔一年十二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不断挑战我们对丹麦的想象。

《丹麦一年》记录了这趟风趣、辛辣的旅程,让我们不仅能理解丹麦人、丹麦文化,也更能立体地了解丹麦的幸福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学习“更丹麦”的生活方式,从而习得我们自身的幸福之道。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4张图片

(以下节选了《丹麦一年》的部分内容)

「买买买 并不能来带幸福感」

“幸福”是时尚生活记者的圣杯。我笔下的每一篇专栏都与这一遥不可及的目标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自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用REM1乐队歌词在军用挎包上涂鸦开始,我便渴望成为一位光彩照人、幸福无比的人(好吧,我没留意那歌词是某种反讽,毕竟我当时只有十二岁)。

我知道,事实证明幸福的人薪水更高、健康状况更好、人际关系更持久稳定,甚至身上的味道也更加怡人。人人都想更加幸福,不是吗?为此,我们当然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金钱。调查显示,心理自助产业在美国价值一百一十亿美元,同时该产业在过去的五年里为英国出版商带来超过六千万英镑的利润。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全球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量增长了400%,现在已经成为医生最常开的处方药(仅次于胆固醇药和止痛药)。就连那些从未使用过SSRI2 抗抑郁药物或是从未接触过情绪管理类书籍的幸运儿,也很有可能曾经通过食物、酒精、咖啡因或刷卡来提振自我。

但是,如果用钱买不来幸福呢?我几乎可以感觉到生活杂志的上帝们正准备把我掀翻在地,因为我居然敢有这种念头。如果说幸福是一个过程,需要调整身心、用心经营才能获得,丹麦人也只是初窥门径呢?

做记者的好处之一就是,为了生活我必须要足够“八卦”。我可以打着“调查”的旗号给形形色色有趣的人致电,以无懈可击的借口提出各种古怪刁钻的问题。所以,当我无意中发现丹麦“幸福经济学家”克里斯琴·比约恩科夫时,我立刻与他取得了联系。

他证实了我的疑虑,我们的北欧邻居不会通过疯狂购物来寻找慰藉(因此我的惯常应对方式90%是无效的)。

“丹麦人认为买买买无法带来幸福感。”克里斯琴告诉我,“在丹麦,大汽车意味着要交更多的税,大房子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整理。”这与已故的伟大乐手克里斯托弗·华莱士那影响深远的座右铭异曲同工:巨大的财富让人倍感焦虑。用丹麦语来说则是“Mere penge,mere problemer”(是我新近最爱的应用软件——谷歌翻译翻的),听起来不那么琅琅上口。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丹麦人?为何人人都幸福无比?我满腹狐疑地问克里斯琴,丹麦人的幸福感如此之高是否因为他们对生活无欲无求?

“绝非如此。”他马上回答,“人们普遍认为丹麦人的幸福感源自于他们期望较低,但欧洲最近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丹麦人被问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的期望显得非常高而且十分现实。”所以丹麦人感到幸福并非因为他们的现实期望得到了满足,而是因为他们的高期望同样十分现实?“正是如此。”

“丹麦社会赋予了人们强烈的个人自由感。”克里斯琴说。丹麦素来以锐意进取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同性恋合法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无须绝育便可以合法改变性别的国家。

“这可不是北欧国家的共性。”克里斯琴继续说道,“拿瑞典来说,许多人生选择仍被视为禁忌,比如男同性恋或者女丁克。但是在丹麦,如果你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决定丁克,没有问题,没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这种程度的社会一致性在其他地方十分罕见。”

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丹麦人在其他方面总是标新立异,克里斯琴提醒我。“我们的穿着打扮十分相近,”他告诉我,“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这取决于你的年龄和性别。”四十岁以下的女性大多穿紧身牛仔裤、宽松T 恤、皮夹克、精心打点的围巾,梳金色圆顶髻或直发。三十岁以下的男人喜欢穿紧身牛仔裤、高帮运动鞋、印有标语或乐队头像的T恤、20世纪90年代的飞行员夹克,头发剪成板寸。年纪稍长一些的男性和女性则中意翻领T恤、休闲鞋、宽松长裤和短上衣。人人都戴北欧出品的方形黑框眼镜。“但是假如你问一个丹麦人感受如何以及哪些东西可以接受,你会得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克里斯琴说,“在丹麦,没有思想的人会被视作怪胎。”

他向我解释说丹麦不太重视社会差异,并以他所在的网球俱乐部为例。我立马联想到了白人精英、长岛冰茶、伍迪·艾伦的烂片,但是克里斯琴很快纠正了我:“丹麦的运动俱乐部里绝不会出现高人一等的现象——大家想的只有运动这件事。很多人参加运动俱乐部,你的网球对手有可能是一位老师、超市工作人员、木匠或会计。人人平等,阶级无关紧要。”

「Hygge你的生活」

文化融合导师珀内尔·查格尔得知我们是从伦敦搬到日德兰半岛,她表示十分意外;获悉我们是在一月份搬过来的之后,她送上了对我们的同情。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5张图片

她告诉我,“在丹麦,冬天是十分私密的家庭时光,大家都不出门。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丹麦人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不论是按字面理解还是从引申意义上来说均是如此,所以如果你在户外看不到什么人的话也不要奇怪,尤其是在乡下。”

不可思议。

“他们都去哪了?大家都在做什么?”

“他们享受hygge。”她告诉我,这个词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

“不好意思,您说什么?”

“Hygge,这是个丹麦词。”

“那是什么意思?”

“很难解释,丹麦人都懂。差不多就是很温馨的时光的意思。”

这种解释没什么用处。

“这是个动词还是形容词?”

“都行。”珀内尔说,“待在家里,点着蜡烛度过的温馨时光就是hygge。”我告诉她,我们经过很多条荒无人烟的街道,许多人家的窗户里面都点着蜡烛;珀内尔重申这是因为人人都守在家里,“享受hygge”。烛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丹麦的人均蜡烛消耗量居全球之首。“但实际上,hygge更像是一种理念。面包店是hygge——”没错!我望着面前一桌子精美的油酥点心想道。“——跟朋友共进晚餐,也是hygge。你也可以享受‘hygge’时光,一般来说要有美酒作伴——”

“——哦,天哪……”

“Hygge还跟天气和食物有关。天气糟糕的时候,你可以待在舒适温馨的家中,享用美食,点起蜡烛,喝上几杯好酒。在英国,你们会在酒吧会友交际;而在丹麦,我们在家中与亲朋相聚。”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6张图片

我告诉她我们在这儿还没有家,也没有朋友。除非形势风云突变,我妈妈认为伯克郡落了下风,否则我短时间内绝无可能在这儿安家。

“那么初来乍到者怎样才能像丹麦人一样hygge呢?”

“不能。”

“哦。”

“你们做不到。”她说。我顿时陷入了绝望,正准备取消所有计划,这时珀内尔又松了口,承认假如我愿意努力,还是“有可能”行得通。“非丹麦人要想hygge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澳大利亚人、英国人和美国人比较习惯外来移民,他们对新朋友态度开放,而且更善于攀谈。我们丹麦人不太擅长闲谈,一到冬天就喜欢猫冬。”说到这儿为止她没有让我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到了春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是吗?这里的春天什么时候开始?”

“官方定义?三月份。但实际上是从五月开始。”

天哪。“好吧。既然这样,”在她向我描绘这幅黯淡景象之后我忍不住想问,“所有的研究结论都表明丹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你对此作何感想?你幸福吗?”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7张图片

“幸福?”她听起来有些犹疑,我以为她会告诉我“幸福的丹麦人”这件事其实言过其实,但她却说:“我想说我是个非常幸福的人。丹麦文化非常适合小孩,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我觉得没有任何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养家。你有孩子吗?”

“没有。”

“哦。”她的语气似乎在说:“这样说来,你还真是挺不幸的……”但她随即又说道:“那么,祝你hygge成功!”

“谢谢。”

「丹麦人为什么不加班?!」

英美人努力工作赚钱,而北欧人则争取更多的时间——探亲假、休闲和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丹麦雇员每周的工作时间是全球最短的,最新数据表明丹麦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只有三十四个小时(数据来源于丹麦统计局)。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8张图片

以下来自海伦对她的丈夫乐高男的日常“研究”——

我告诉他,我刚刚看到丹麦人位列世界最豪放国家之首。

“他们天生就不知道什么叫尴尬。”

“有道理。”他点点头,“实际上,他们经常在办公室唱歌。”

“真的吗?”这对我来说就像猫薄荷一样有吸引力。“你怎么不早说!快点说说。你知道我喜欢奇奇怪怪的团队建设歌……”

“好吧,好吧,我就给你说说。”乐高男似乎有些不情愿,“但是你得答应我不能写到文章里,也不能当成趣闻讲给别人,行吗?”

“当然不会!”我撒了个谎。

“呃,实际上公司里有一支办公室乐队……”(听到这里,我乐得拍起手来)“……他们只要有机会就表演,而且——”(他不以为然地看着我)“——不许偷笑。”我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受邀观看办公室乐队的现场演出了。“而且他们喜欢把流行金曲改编成有关团队的歌曲……”

“说下去!”越来越有趣了。“比如?”

“好吧,这个星期有人用阿巴合唱团的《妈妈咪呀》改编了一首关于我们部门的歌。我最爱的那段旋律配的歌词是‘我们努力工作,只为完成KPI’——哦,这个词的意思是‘关键业绩指标’。”他补充说道,“怕你不明白……”

“我当然知道,”我撒了个小谎,“别停啊!”

“不好意思。之后就是‘de de de’…”

我也跟他一起唱了起来,希望快点听到后面的故事:“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然后乐高男开始唱下一句:

“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是一群有趣的家伙……”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de…”

“然后……然后……我不记得了。”

“试试看!”

乐高男把脸揉成一团尝试着去回想,最后摇了摇头,松开了双手。“不好意思,我想不起来。”

“那好吧,前面两句歌词够惊艳的了……”

“谢谢。”他接受了赞誉,好像创作者正是他本人似的。“我们还敲鼓。”他一边说一边走出了房间。

“什么?”他可不能丢下这枚重磅炸弹就没事人儿似的走开。

“开会的时候还有下车间的时候,”他在厨房里喊道,“大家经常打鼓。用水桶,或是箱子,或是小手鼓,只要能打出节奏,什么都行。”他说得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正常不过的事儿似的,就像从文具柜里取出新订书机一样。

“然后……人人都会参与?”我挪动着脚步,跟在他后面,想要打听更多的细节。

“是啊,不管什么事大家都一起上阵。人人平等,还记得吗?尽管还是可以看出谁才是头儿——他们一般会打最大的手鼓。”

“哇!”没能亲眼目睹办公室打鼓的欢乐景象让我感到非常失望。“有人打得很好吗?他们最后会不会选出最佳鼓手?”

他知道我在想什么。他知道我打算把自己的打鼓水平跟其他人比较一番,并准备开始炫耀。

“不会。”他断然说道,“不管鼓打得多好,歌唱得多动听,长号吹得多动人,吹牛皮很让人讨厌。公司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要乐高不要自高’——被大家奉为圭臬。”他告诉我说,有人告诉他和他的非丹麦籍同事,他们应该读一读20世纪30年代的丹麦—挪威作家阿克塞尔·桑德莫斯(Aksel Sandemose)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融入”丹麦的职场。桑德莫斯在小说《难民迷影》(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中列出了十条生活在丹麦的法则,也叫“詹代法则”。我用谷歌翻译加上我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

1. 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2. 不要以为你和我们一样好

3.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4. 不要想象自己比我们好

5. 不要以为你懂得比我们多

6.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重要

7. 不要以为你很能干

8. 不要取笑我们

9. 不要以为有人很在乎你

10. 不要以为你能教训我们什么

“哎呀,在这里不能太积极,是吗?”

“哦,还有一条,大家心照不宣。”

“是什么?”

“‘不要纵容全勤主义’。要是有人甘愿自我牺牲,经常加班或超量工作,那么就会有人扔一本关于工作效率或时间管理的小册子到他们的办公桌上,而不会对他抱以同情。”

“天哪!”这跟伦敦的生活截然不同。在伦敦,在午夜回复邮件或在办公室待到晚上八点被视作一种荣耀。但是在丹麦的企业文化中,这意味着你不能准时完成工作。每张办公桌都配有液压装置,如果员工愿意可以站着工作,事实证明这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根据《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周报》发布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有利于召开简短、机动的非正式会议,这类会议通常被称作“短会”。他们不会对同事说“您能坐下来”谈一谈吗,而是说“您能站起来吗”。“我们能节省一半的时间。”乐高男说。

我敢肯定乐高男对他的新工作十分满意。这挺好的,不然我们就得露宿街头了。没有压力……我问乐高男最喜欢这份工作什么地方,他给出了这一答案。除了食物、唱歌和乐高商店的员工优惠,最棒的就是这份工作妙趣横生。“许多人都说,来到这里之后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工作满腹怨言。他们选择乐高不在于薪水多少,而是基于自己的乐趣。教育完全免费,所以任何人都能接受任何想要的培训。你知道反正要交上一大笔税,那不如就舍弃高薪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事业来换取更高的收入?”我问。

“确实如此——因为赚得越多,交的税越高。”

他告诉我自己学到的一个新词“arbejdsglæde”,这个词概括了丹麦人对于工作的态度——“arbejde”是丹麦语的“工作”,“glæde”在丹麦语中的意思是“幸福”。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快乐工作”,这对斯堪的纳维亚人的生活质量而言至关重要。这个词为北欧语系特有,其他地方暂未发现。相比之下,我在工厂参观中遇到的游客告诉我日本也有一个词汇概括他们对于工作的态度:“karoshi”,意思是“过劳死”。在丹麦根本不用担心这一危险。

对于海伦在丹麦一年的体验生活,与其说她是去揭秘丹麦人幸福的秘诀,不如说是她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丹麦很多让人幸福的地方,如生活工作平衡、高福利、美食等。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丹麦一年》推荐给所有忙碌的朋友。

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_第9张图片

《丹麦一年》[英]海伦·拉塞尔 著/ 李迎春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丹麦人给我们的生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