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坚持到现在的自己

“人最关键的还是要想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信你看看五年后,人与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感谢坚持到现在的自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论是年长我几岁的师兄的言传身教,还是成功人士的金科玉律,都谈到了人生规划和自我成就。转眼毕业六年的我,脱下了高跟鞋,换上了便装,生了两个孩子,混在人群中,依然被识别成大学生,其实我挺失败的,因为我没有积累到我想要的气韵。

11年从一个还过得去的大学毕业,广告学出身,一路经历了广告客服、营销企划、品牌管理、活动策划、行政管理、市场企划再到渠道管理,横跨了快销、童装、咨询服务和服饰,还好有营销这条线串起来。

6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除了技能的提升,最重要的还是哲学意识的觉醒,常规的说法应该就是三观。在职场中时间越久,我越能感觉到性别的压力,怀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即使大着肚子把孩子生在公司,除非生完卸货立刻出现在会议室。否则等缓过劲来:方案A“回来啦?孩子真可爱。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新来的同事。”/方案B“终于回来了!刚回来先过渡一段时间,回头再安排。”然后老人过渡成了新人,一切从头开始。还好,有机会从头开始。

慢慢的,工作重新走上正轨,虽然一孕傻三年,但基础还在,新员工终于又熬到了老员工,开始又有发言权了。但真正发言的时候才发现,因为是女性,惯性思维“感性不科学无逻辑非专业,办公室内勤,不懂市场规律”。帽子太多,扣不住。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这种想法挺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执拗。职场中,对性别有惯性的认知偏差我是理解的,这就和品牌认知一样,说apple就是科技感,说三星就是商务型,像贴标签一样。但品牌认知是可逆可塑的,同样道理,为什么对女性的偏见就一定要固化思维呢?

我承认,我的原生知识框架来源于校园,但却并非想象当中的学院派。营销课堂的知识点都来源于活生生的市场实际案例,数据、规律、策略,没有哪一个环节能脱离市场经济的论证而存活下来成为教材被使用的。离开校园,我也并没有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酷暑严寒发过传单测过人流做过问卷,写过文案做过执行管过终端,看得懂数据做得了分析。坐过黑车进山区,赶过夜路找酒店,遇到过流氓,碰到过骗子。走南闯北,看得多,困惑也越多。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停滞即退,因而从不敢停止学习的步伐,除了原有营销体系知识的深化,关于经济学、管理学、大数据、商品,甚至语言,也都愿意入门学习。所以,试着听我把话说完,我可能并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头发长见识短。

这些年,最对不起自己的家人。现如今虽然每天都能回家,却把家变成了办公室和酒店。早上七点多出门,晚上七点多还没到家。偶尔早回一次,也没办法给孩子留点时间,“妈妈工作还没有做好,等明天,明天就陪你们玩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小时候就被爸爸当教育范本的明日歌,长到自己为人父母了,依然没学会。

带着对生活的愧疚,只能尽力把工作做好。接手了新项目,控制不住得把自己砸进去。跨行业的开始,所有的一切从无到有。从定义标准到规划执行,从内部管控到外部协同,从业务流程到标准体系,再到过程中问题预判和应急处理措施。工作业务有大有小,大到体系标准,小到申请盖章。耳畔边听到最多的三句话是“这个特别急!”“这个怎么处理啊?”“你想想办法”。我常常因为数据失误而对自己很不满,因为只需要再检查一遍就能避免这种低级错误了。不过庆幸有这些问题存在,让我可以有进步的空间。一个人,一双手,24小时能做更多,能做更好。

这样的坚持,我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但工作就和创业一样,100个人中只能有3个人胜出,并不是我参与了,就能多一个名额出来。世界真的很残酷,残酷到让我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想想五年后的自己,记录这一刻,要做要学的实在太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谢坚持到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