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

前一阵旅行青蛙走红的同时,另一款手机应用在 Instagram 上刷屏了 —— Google Arts & Culture 的新功能允许用户上传自拍,运用面部识别技术从数据库中找出与相片匹配的博物馆馆藏。于是大家纷纷晒出各自潜伏在荷兰或华盛顿的美术馆画框里的十七世纪巴洛克分身。针对每一张自拍,app 会提供五个配对,左边是自拍照,右边是艺术作品,上方还显示用百分比记的匹配度。无论像不像,光线和角度欠佳的自拍和浓墨重彩的作品本身的对比足以博人一笑。

from Josh Groban Instagram

Google Arts & Culture 的前身是 Google Art Project,这款应用推出于2016年初,使命是艺术的民主化 —— 让更多人有接触到艺术的途径。程序的新闻发布会上,Google 的工程副总裁称它可以让“无论身处何处”的人们都能接触和探索艺术。两年后,这款应用终于靠自拍制造了话题度,一部分人觉得它证明了科技的确有助于让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文化中,另一方面,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担忧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点:这款程序所达到的艺术民主化只是片面的,且既没有超脱出传统博物馆系统对艺术作品选取的偏见,也没有解决算法内含的偏差。

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_第1张图片

1966年,法国理论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在《艺术之爱》(The Love of Art: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 中以欧洲博物馆观众为调研对象,对可及性 (accessibility) 进行了更全面的分析。降低门票费用或增长营业时间这些实践层面的操作消减的只是表面上的障碍,并不意味着非传统的观众就能在心理上和智性上在博物馆空间内出入自由。布迪厄认为,真正的障碍更复杂,深埋在教育不平等以及阶级差异造成的社会整体不平等之中。

且不说不是所有人都有智能手机和24小时上网的条件,手机应用作为工具已经预设了参与群体(同时排除了其他)。Google Arts & Culture 对制度下的顽固障碍并没有新的解决方案。把作品放到网上和实现艺术的民主化之间道阻且长。


关于第二点,西方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殖民遗风和白人男性视角则是老生常谈了。Google Arts & Culture 的资源从70多个国家1500多个合作文化机构的6000多个展览中提取,自然也继承了后者原有的框架。

作为公共机构的博物馆所呈现的知识和信息常被大众认为是客观的。然而,博物馆的策略,包括呈现谁的故事、以什么标准纳入和排除、如何描述、以及如何赋予优先权,这些惯例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出来的,而是体系化的权力渗透。16世纪末17世纪初博物馆体制建立之初,非西方物件被归入到珍奇柜(cabinets of curiosities),因为带着异国情调的它们如战利品般象征着拥有者的地位和财富。到了启蒙时代,非西方物件被分门别类,作为“原始”的代表来说明西方文化的“正统”和“高端”。

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的目的和方式几经更迭,当代博物馆意识到需要对传统方式重新评估,避免落入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但是对非西方文明的系统归类已经常理化,权力的不平等依然存在。1992年,艺术家兼策展人 Fred Wilson 在马里兰历史学会的特定场地装置艺术作品“挖掘博物馆” (Mining the Museum: An Installation) 通过重组和对照既有收藏,暴露出学会在搜集和展示的方式中无意识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比如作品“Metalwork 1793–1880”,Wilson 将一副奴隶铁镣摆置在传统展品精致银器之间。

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_第2张图片

在历史学会这一场地上,Wilson 的并置不仅揭露了另一个故事,并且针对“呈现事实”这一行为本身重新审视,文化机构不得不正视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他在采访中说道:“你可以从一个博物馆展品的选择中知道很多,但他们所遮掩的透露了更多。”

有趣的是,正如人们过于相信文化机构的客观性,数学模型也常常被认为是最公正公平的。用公式和数据排除人为偏见,则每个人都会被同样的标准评价。然而,Google Arts & Culture 正是这一思维中隐含偏差的一个例证。虽然机器有自学能力,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基准是人为派生的数据库。如果取样和编程人员已经带有偏见,最终程序也难以幸免。和人工步骤一样,机器也面对着如何界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问题。对某个人来说中立的概念并非对于所有人群都适用。图片和文化中更容易产生此类偏差,这些领域不能和象棋类比,后者有清晰定义的逻辑规则,不需要原始的数据也能完成机器学习。

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_第3张图片
AlphaGo对战李世乭

今时今日,算法已经替我们做了很多决定,不仅是搜索引擎和线上广告,还包括求职、司法、和金融服务。而若将人文活动也不假思索地全盘交给机器,结果会使一些偏见在算法加持之下被吸收、放大、传播,最终得到巩固。也许未来有一天技术能够进一步缩小甚至消灭这些偏差,但目前看来,面对科技和艺术的联姻,用户仍需保持批判性,而不是照单全收。

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_第4张图片

关于 ColorBox 国际艺术教育

ColorBox国际艺术教育总部位于美国纽约,致力于艺术设计教育,音乐教育以及艺术家推广。服务全球顶尖艺术设计院校、音乐院校的申请人及国际艺术设计及音乐人才,提供艺术创新课程,作品集辅导教育、职业发展、国际巡展及交流研讨平台。

如果你有任何艺术或留学相关问题欢迎来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进行咨询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自编码的凝视 | 当自拍与艺术撞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