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育儿笔记040--权威标准来了,维生素D到底该怎么补?

崔玉涛育儿笔记040--权威标准来了,维生素D到底该怎么补?_第1张图片
米菲纸尿裤,给宝宝极致呵护

关于维生素D的补充,我们在节目中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但是对于一些关于维生素D的细节问题,还是有不少家长朋友表示很疑惑。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案例,来说一说怎么测定宝宝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补充。

【案例】

这是一个5月龄宝宝的案例。妈妈反映,宝宝一直是纯母乳喂养,生长曲线增长平稳。从出生起就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吃一粒含有维生素A 1800IU、维生素D 600IU的营养补充剂,但是现在检查却发现,宝宝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为300u/L,高于正常临界值200u/L。这位妈妈想询问的是:这样的检验结果是否代表宝宝有维生素D缺乏?为什么宝宝一直坚持补充维生素D,却还是缺乏呢?到底要怎样补才能有效呢?

解读1: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并不能作为鉴定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和钙缺乏的标准。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因为宝宝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偏高,担心宝宝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问题。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宝宝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并不能作为鉴定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和钙缺乏的标准。

碱性磷酸酶是如何产生的呢?

当人体内的新生组织快速增生时,肝脏就会产生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因此,不管是孕妈妈,还是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儿童,由于体内有大量的快速生长的新生组织,所以都会出现碱性磷酸酶的生理性增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不是缺乏维生素D或者缺钙的表现。

解读2:通过测量血清里的钙含量,也不能确定宝宝缺钙。

人体内的绝大多数钙都存在于骨骼和牙齿,而血清中只有很少量的钙,血清中的钙量与骨骼和牙齿中的钙量之间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我们平时摄入的钙质经由小肠吸收入血后,体内的维生素D就会发挥作用,把这些钙质从血液转移到骨骼和牙齿,并且沉积下来。

如果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D,血清中的钙不能被运输到骨骼和牙齿,这时即便血钙不低,由于骨中的钙不足,依然会出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解读3:骨密度低也不意味着宝宝存在缺钙或维生素D。

骨密度指的是骨骼的矿物质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骨骼里所含的矿物质的量。可见,骨密度可以反映钙在骨骼沉着的状况。然而,检查骨密度,同样不能探知宝宝是否缺钙、缺维生素D。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对于成年人来说,骨密度低的确意味着骨内钙质沉积不足,但是,对于处在生长高峰期的婴幼儿来说,他们的骨骼在快速地变长、变粗,由于生长速度太快,单位体积内的钙质必然会相对低一些,所以大多会表现出“骨密度低”的现象。

也正是因为宝宝的骨密度相对较低,钙才能更容易地在骨骼和牙齿中沉积下来。因此,宝宝的骨密度偏低并不代表缺钙或缺维生素D,而是骨骼和牙齿快速生长的正常表现。

解读4:通过检测血液中25-羟维生素D3的量,可以确定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缺乏。

我们刚才说到,维生素D负责将我们日常摄入的钙质转运到骨骼和牙齿,这其中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其实是维生素D3。

维生素D3是维生素D的一种,它可以在肝脏的作用下转化成25-羟维生素D3,之后到达肾脏,形成最终起效的活性物质1,25-羟维生素D3。由于1,25-羟维生素D3活性较强、不易检测,而25-羟维生素D3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比较容易检测,因此,我们一般会通过检查血液中25-羟维生素D3的量,来间接地确定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

解读5:选择维生素D产品时,最好选购纯粹的维生素D3补充剂,或注明了维生素D3含量的混合制剂。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补充剂量的准确。

目前市售的维生素D补充剂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维生素AD、维生素D和维生素D3,其中前两种不是纯粹的D3。前面我们说过,维生素D3是最能够有效地被我们的身体利用的一种维生素D,选用纯粹的维生素D3更有利于准确地掌握实际起效的补充剂量,排除混合制剂中其他物质的干扰。

比如案例中宝宝补充的这种维生素AD制剂,虽然标明每一个包装单位含有维生素D 600 IU,但是其中维生素D3的含量可能并不明确。因此,建议家长最好为宝宝选购纯粹的维生素D3补充剂,或者注明了维生素D3含量的混合制剂,来保证补充的剂量准确、有效。

解读6:1岁以内宝宝每天需要400IU维生素D3,1岁以上需要600IU维生素D3。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妈妈为宝宝补充的这种营养补充剂,每一个包装单位含有维生素A1800单位、维生素D 600单位。这其实是适合一岁以上宝宝的剂量,并不适合案例中五月龄的宝宝。

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每天为1岁以内的孩子补充400IU的维生素D3,1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补充600IU的维生素D3。

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小宝宝,可以严格按照这个剂量补充,如果宝宝是混合喂养、配方粉喂养,或是已经添加辅食、食用牛奶制品,则需要根据宝宝实际的喂养情况计算每天需要额外补充的剂量,使得总的维生素D3摄入量大致在建议的水平。

解读7:不同包装上的维生素D单位标注不同,1μg=40 IU

此外,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在宝宝的奶粉罐和食品包装上,有时标注的是国际单位(IU),有时则标注的是微克(μg),该怎么换算呢?其实,1μg相当于40 IU。

所以,一岁以下的宝宝每日需要补充400IU,也就是10μg的维生素D3;一岁以上的宝宝每天补充600IU,也就是15μg的维生素D3就可以了。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们的是,维生素D的补充绝对不是多多益善,长期过量补充也会导致“中毒”,使宝宝的干骺端骨化过强,这样会阻碍骨骼的生长,反而影响宝宝长个儿。

【今日小结】

1.如果需要了解宝宝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一般采用检测血液中25-羟维生素D3含量的方法。

2.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血钙含量、骨密度等指标都不能作为鉴定宝宝是否存在维生素D和钙缺乏的指标。

3.为了更准确、高效地补充维生素D,建议家长们为宝宝选择维生素D3补充剂,或者注明了维生素D3含量的混合制剂。

4.一岁以下的宝宝每日需要补充400IU,也就是10μg的维生素D3;一岁以上的宝宝每天补充600IU,也就是15μg的维生素D3。家长要根据宝宝实际的喂养情况计算每天需要额外补充的剂量,使得总的维生素D3摄入量大致在建议的水平。

5.长期过量补充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因此补充维生素D绝不是多多益善。

崔玉涛育儿笔记040--权威标准来了,维生素D到底该怎么补?_第2张图片
扫码免费领取米菲纸尿裤便携试用装

你可能感兴趣的:(崔玉涛育儿笔记040--权威标准来了,维生素D到底该怎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