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事物的第一反应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从500万年前开始说起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于事物表象的判断之后产生的心理感受,随着人类的进化一直伴随着的。出于安全第一原则,人类的天性会自动的根据物体的表现(形状、颜色等)来判断事物的危险程度。例如尖锐的器物与色彩斑斓的昆虫,都会给人警示的不安全感,我们可以看看公安或消防的警戒色带,皆是遵循了这样的心理。

大学里有门课程,叫做”审美”。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审美,因为他们认为审美应该是天性和本能。希望通过我的第一个例子,大家能够明白,发现美不是本能,发现丑才是本能。因此”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应该按照如上去理解。

说的更加直白一点,人类对于事物的第一反应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设计师的第一思路不应该是创造美,而是回避丑。

设计一词,我们首先应该作为动词去理解。

特指通过人为的主观意识去控制事物,然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比如某某某设计了他的人生。在平面设计当中,又更具体的理解为,设计师通过人为主观的意识,去控制画面中的各类元素(构图、色彩、字体、字号等等),使之符合大众的视觉标准。

对于设计本质的理解。

无论是商业类设计,还是纯艺术类设计,它们的本质都是传达与表达。通过某种形式的媒介(可以是书籍、路牌广告、弹窗、报纸、杂志……),将创作者或者付费客户所希望表达的内容,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有失败的设计,定是违背了以上两点。

要么,是设计师完全没有经过思考,从构图、用色、字体选择方面过于随意,导致画面完全不符合人们的视觉标准。这就是很多人会说,我从你的画面中根本看不出来设计的原因。

要么,对于想要传达的内容含糊不清,导致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这一类的通病常见于学生与行业新人。他们思维的第一步不是思考需要表达什么,而是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

来源:http://www.uisdc.com/beautiful-typography


设计评审常见的几个问题:

1. 准备工作不足

没有对设计主题准备充分的依据或来源,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评审过程中很容易被反问而答不上来,导致意见被驳回,只能改了。

2. 意见发散

说整体风格的时候容易扯到icon,说icon扯到button,说button扯到颜色,容易打乱评审节奏,提前纠结在一些细节上。

3. 评审者的主观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客观的思维。而品味、联想和诠释这三点是主观的,经常会听到”感觉不够上流”,”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颜色我喜欢,不过能再调亮一点么”等等。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4. 缺少会议总结

评审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得到一个梳理,郁闷中收集了一堆的意见反馈,后面也没有一个问题点跟进,只是默默的改…下次评审时间不确定,定稿时间遥遥无期…

如何改善:

1. 提前准备好设计的方向或概要

必须对设计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及确定,在确定设计主题后,一切的理论依据才会得到最有利的支持,可以说是评审的「支点」;制定评审目标,了解评审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结论。

2. 有效引导

先对作品进行描述形容,引入材料,拆解设计

「描述」作用是在其过程中对评审者的认知做出确定,给还没有看过设计稿的评审者建立一个作品印象。

再分为形式功能两方面进行讨论。「形式」指其形状、颜色或质感,是一种存在方式。「功能」指其作用和任务。一般而言,形式追随功能,也是基于功能的。当讨论形式处理上的问题时,应当集中分析这样的处理能否产生恰当的功能,及能否传达所需内容,能否有效完成这个功能。所谓有效就需先确立形式表达的目的及方向,看内容是否基于这两点恰当的传送出去。引导的同时寻找是否有更好的方案建议,毕竟任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 避免主观意见

作为设计师应该明确为何评审者会有这些联想和诠释,了解这些反馈是否只是个人喜好或纯属偏见等。多问,也许在他们说不喜欢这个颜色的时候,背后隐藏的是这个颜色饱和度过高,其实只要把饱和度调整一下就OK了。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对方的这些主观意见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4. 输出评审结果

会议评审过程中在讨论的同时也要收集意见,会议接近尾声将已达成共识的问题点记下来之后同步这些争议点,这样做一是让大家了解会议上我们有了这样的结论,是否有遗漏,另一个也可以提现我们的专业性。最后要预约下次评审时间,以便后续跟进。

最后要对以上的开始采取行动啦,否则评审就没有价值了,确认问题优先级,可以在当前迭代中解决的问题,就优先解决掉吧!

能真的为用户解决掉一些问题,更多的还是有个更好的产品体验!

设计师如何参与一个具体的项目

用户体验设计首先是要解决用户的某个实际问题,其次是让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最后是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美好的体验。

因此,用户体验设计的目标可以归纳为:

解决用户需求

减少用户理解和操作的成本

给用户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人类对于事物的第一反应不是”审美”,而是”审丑”。_第1张图片

我们首先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分析需求、了解需求: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目标用户是谁?要达到什么效果?具体有哪些功能、内容……

然后我们开始进行设计:在草图上梳理信息架构、设计任务流程、设计界面,确认没有问题后再用专业的软件工具把设计方案呈现出来。

经过设计评审后,设计师要去跟进后续的视觉、前端、开发、测试环节,确保最后的产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一致。

产品上线前后,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对产品体验、效果进行检验:小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迅速发布;较大的、比较耗时的问题可以留到下次优化迭代时统一解决。毕竟再好的产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快速上线、迅速试错、立即更改。如此这般,便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产品也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快速成长着。

在项目中设计师容易遇到的问题

上述流程虽看起来很合理,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困难重重。我们也许会面临如下的挑战:

· 时间紧张,留给设计师的时间太少

· 一个设计师负责多个项目,没办法一一跟进到底

· 和项目成员座位距离太远,沟通不便

· 产品经理不能够清晰阐述需求

· 设计师专业能力有限

· 开发人员能力有限,不按照设计稿做,偷工减料

· 上层领导干预过多……

总的说来无非是这几条: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外界因素的影响、团队凝聚力。专业能力和外界因素我们难以立刻改变,但增强团队凝聚力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很多时候,并非项目成员不愿意遵守流程,而是大家对设计流程没有达成共识,每个人只管自己那一滩,漠视和其它角色的沟通配合,这给设计师的沟通、协调、跟进造成了不小的难题。但设计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进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找到产品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在流程问题上首先与他们达成共识、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时制定一些举措(比如排期时预留出设计走查的时间,而不是只给设计师做设计的时间;开发制作完毕后通知设计师进行走查等),保证流程可以顺利实施下去。

可能有人会问了,遵守设计流程有这么重要吗?如果不遵守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实际上,在我早期经历的项目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会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这些情况并非个案,在其它公司也常常会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会具体阐述),它们一般会导致如下问题:

· 由于需求不清晰或来回反复导致效率大大降低

· 方向不明确导致设计方案被反复推翻,设计效果欠佳

· 原型粗糙、缺乏规范,开发人员理解设计方案的成本增加

· 上线效果与设计方案相差甚远,人力遭到浪费

· 上线后不清楚具体效果,为下一次优化更新造成了障碍

内容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对于事物的第一反应不是”审美”,而是”审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