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你身边》第八课、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哈佛大学"幸福课"精华】

  • 一、财富与幸福

      “财富不是幸福之源”。什么会让你感到幸福,一所大房子,一辆好车,还是一位更性感或者更善解人意的伴侣?积极心理学权威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曾问过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生活中也时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说:"郁闷啊,郁闷。"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却有那么多的人陷入精神苦闷之中去了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冬日里,一位富翁去海边散步,当他漫步到海边时,他看到一个渔夫也在悠闲地晒太阳,就问道:"你,怎么不去打鱼呢?" 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去打鱼?" "挣钱买大渔船呀!" "买大渔船做什么?" "能够打很多鱼,你也能成为富翁。"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不用天天去打鱼,还可以幸福自在地晒太阳!" "我不正在晒太阳嘛!" 富翁哑然。

      富翁和渔夫哪个更幸福呢?不见得锦衣华服就是幸福,不见得粗茶淡饭不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 、标准都不尽相同,所以,只要是自己认为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幸福。

      《2005年社会蓝皮书》公布了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金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在"澳大利亚幸福感指数"的调查中得到最佳印证。这项调查涉及澳大利亚不同地区2,3万人口,结论显示:悉尼等大都市中的人们最郁闷,而"穷乡僻壤"的人们反而活得最快活。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幸福感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出一些,在东欧国家的幸福感则比其实际的经济收入水平预期的要低一些。而经济收入水平很高的日本,其幸福感却很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调查中,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的地区。根据积极心理学大师塞里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而已。此外,泰勒博士指出: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财富并不能使人感到幸福,可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寻找生命的意义远不及获得财富来得实际呢?为什么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以物质条件为标准做决定,却总是十分困难地以内心为标准去做决定呢?

      从生物的进化角度来看,有可能是我们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一个严冬或者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而发展到现代社会,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对于广大的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对"金钱买不到幸福"有深刻地认识,他们认为,如果生活中多一些金钱能使他们过得更加快活。社会心理学教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快乐的源泉主要建立在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这些基本与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心理权威教授曾说: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财富不是幸福之源,财富仅仅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在帮助个人获得幸福的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有了金钱上的保障,我们不但可以对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更不会为账单而感到烦恼。此外,赚钱的欲望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它仅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正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以及社会变革。"可见,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无论在哪种身份背景下,只有当自己觉得心灵舒坦,精神充实,才会感觉到幸福;只要打造一个简单快乐的心境,过有意义的人生,就能提高生活的幸福度。反之,即使有再丰富的物质,有再多的爱,心灵没有阳光,也是感觉不到幸福的。如果认识到这点,我们就会发现富翁是幸福的,渔夫也是幸福的。

      “幸福由心造”。幸福就像是我们小时手中把玩的"万花筒"一样绚丽缤纷,当你转动它时,里面的图案就会跟着变化,那多彩、漂亮的玻璃碎片,通过玻璃镜子的反射,组合成许多美丽的图案。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的心境。

      在1924年一个非常闷热的夏天,罗素来到中国的四川。罗素和他的陪同人员各自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嵋山。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看到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地沿着陡峭险峻的山路前行,根本就没了观赏峨嵋山景观的闲适心情,他思考着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自己不是坐轿的人而是抬轿的人呢?

      当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时,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们拿出烟斗,坐成行,有说有笑地讲着事情,对于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对自己的命运更没有感到丝毫的悲苦。反倒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罗素一些有关国外的事情。交谈中,他们还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之后,罗素在其《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了这个故事。他的著名人生观点就是: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有谁能说,坐轿子的人不是幸福的,又有谁能说,抬轿子的人是不幸福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

      生活中,身处不同环境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也有着不同的心境,所感受的幸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它就是心灵快乐才会产生幸福。所以,我们不妨多听听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只要心是满满的,生活中可随处俯拾幸福。不要以为富有就会幸福,不要以为追求形式上的美好与条件上的耀眼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体会快乐与意义的过程,一个心灵上获得满足的过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只有快乐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他还说:如果我们因为赚钱而遭受了痛苦,那么,这钱就不如不赚。当社会上的许多人在积累大量财富之后,他们才发现钱是个累赘。一家人也只能住一套房子,再大的屁股也只能坐一辆车,再营养的美食也只是一日三餐。所以,快乐幸福才是人生 的最高生活准则。他认为,赚钱要开心,花钱要高兴,如果仅仅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的话,他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会变成一个忠实的守财奴,有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欧也尼·葛朗台。

      如今的人们都在执著地追逐财富,拼命地奔跑在钱的大道上,追得心力交瘁而不自知,跑得焦虑重重而不放弃,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 ,而在于减少欲念。"  财富和幸福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增强,也许在刚刚开始积累财富的阶段,数量的增加让我们倍感幸福和满足;但是随着自己的消费欲望也水涨船高的时候,财富增长的速度落后了欲望的增长,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压抑和痛苦;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幸福则来自于积累财富的过程而不是在享受财富的过程。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金钱在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中,只起到1/5的作用,而在构成美好生活的因素中,则只起到1/6的作用。金钱真正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吗?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金钱抱以了金钱本身所不能承载的期望。

      你是不是这样想过: 只要我有很多钱,我就会觉得很自信,感觉很好。只要我有很多钱,就会有更多的人尊重我,喜欢我。 只要我有很多钱,我会感觉十分安全,包括我的生活也会有保障。 可以说,一旦你有上述三种想法中任何一个时,你就会被金钱所控制,并且为之感到恐惧和忧虑,你总是觉得钱不够多,而且收入很难获得增加,而你的愿望也没有办法实现,这使得你总是绝望和消极,因而更渴望金钱,更因为缺乏金钱而感到不安全、不自信和不快乐。

      不妨坦诚地问一下自己,没有得到那些你其实并不迫切需要的东西,真的让你很不快乐吗?你还要继续为那些无休止的欲望奔波苦恼却放弃享受现在所拥有的吗? 唯一的答案是,金钱在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后,它既不会带来快乐,也不会带来不快。

      如果我们年收入在4-5万元时,我们感到快乐并且过得有意义,那么在我们有更多的钱时,我们也能感到快乐,过得有意义。如果我们年收入在3-4万元时,我们感觉不到快乐,并常常伴有焦虑,感觉生活过得没有意义,那么即使我们每年挣到一百万结果也一样,我们仍然是不懂得使自己快乐、生活得有意义、爱做无谓担忧的人,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更好的生活条件里不快乐。
      1、不妨重新来认识一下"金钱",它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不要过分夸大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2、正确使用金钱,既要善于节约和储蓄,又要懂得适时地享受使用金钱带来的快乐。
      3、不与别人比较。提醒自己,金钱只是我实现幸福的一个工具而已。

  • 二、情感与幸福

      爱体现为一种生活、心态、责任和人生。黄昏的厨房冒着热气的汤煲是爱,冬日的路灯下徘徊期盼的身 影是爱,斑马线上握紧的双手是爱,熟睡时加在身上的薄被也是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切与关心体现为爱 ,它是一种正向的感情。爱有积极的爱和消极的爱之分,但凡有利于感情表达、有利于促进双方信任、理解、沟通的爱情都是积极的,相反,则是消极的。

      想知道你的爱情是否具有安全感吗? 包括弗洛利在内的多位心理学家编制了一个爱情问卷,此问卷将人的爱情分为三种类型:
      1、我发现自己较为容易与人亲密相处,能自然地依赖他人,也能让他们依赖自己。我不经常担心被人疏远,或在乎他人离我太近。
      2、我对与他人亲密接触感觉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地信任他人,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人。当某人离我太近时,我感到紧张。我喜欢对方主动要求我爱他,向我表示爱。
      3、我发现当我向对方表示爱的时候,他并不像我表达的感情那样回应我,我经常担心对方不再爱我, 或不与我在一起了。我渴望与对方融为一体,可这种感情经常吓着对方。

      你可以联系自己的行为,评估一下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爱与被爱者。第一种类型的爱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爱,爱与被爱都是安全的,充满了成长和信任的力量。第二类型的爱是回避型的爱,不表达自己对爱的主动,害怕与人形成亲密感。第三种类型的爱是焦虑型的爱,以害怕失去相爱的人为特点。

      积极的人,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自己的需要都是较为理性的。她会积极地对自己说:"我十分希望能与这位出色的男士结婚,我不能保证他一定会同意,但是,我要尽力而为。" "当然,我不希望他离我而去,因为离开他我会很难过,可是,如果他真的决定离我而去,我也只能接受,因为这是他的选择。" "他离开了我,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却不是更糟的事情,因为我还有选择的机会。" "对于他的离开,我受了很大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人生的停止,因为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会充满希望地继续生活。"

      可见,一个积极的人敢恨敢爱,不但善于体验爱情的快乐,而且总是能用心灵捕捉到爱情的愉悦的方面 ,善于从关心、幽默、天真、建设的方面体验爱情的美好,积极的人总是乐观地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也相信将来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相爱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有意义的,所以他们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尽情地享受每一天。他们没有时间和闲暇去想那些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也不去细致地规划将来的每个细节。他们有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它,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永远走在路上,既然在路上,就要欣赏风景,一个会边走边欣赏风景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体验爱情的快乐的人。

  • 三、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曾经看过《记住你是谁》一书,其中作者曾这样写道:"作为教授,我不希望看到这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应届毕业生们害怕自己的同学们事业有成时,自己还在挣扎前行,一贫如洗,一事无成,于是他们往往选择看起来似乎最安全可靠的路径:寻找高薪工作,以便能衣着光鲜地参加同学聚会。那些毕业生,原本执著于媒体行业的创意,却去了投资银行;那些渴望自由而活跃的创业者,却去了沉静呆板的公司。他们想像自己的同学五年后会获取什么:个人办公室、丰厚的奖金以及高级头衔--所以他们极度害怕和规避冒险,害怕追寻自己的兴趣到头来两手空空。其结果呢?大量聪明有天分的人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头衔响亮、待遇丰厚的职位上,但这些职位对于他们根本不合适,而且对于他们真正想追求的职业目标毫无用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卡尼曼说: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快乐,但事实上,虽然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他们也因此更容易紧张,有着很多的压力和烦恼。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过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

      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在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可是,令人疑惑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以改善,更没有呈现增长态势。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增大,人们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失衡却日益严重。接连不断地看到弱势群体抱怨生活、抱怨一切都很不公平,甚至还有一些强烈的仇富情绪出现在一些人身上。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有一部分人士大力鼓吹个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这势必会导致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的心理,尤其对一些弱者的感情更是极为冷漠。成王败寇的实用主义哲学似乎成为人们用来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尺,因此导致成功者的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然而,我们要知道,成功只是人类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径,一旦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得和积累,那财富终将变成人们获得幸福的障碍。

      此外,一些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擅长在关于未来的事情上自欺欺人。因为人们盲目地相信幸福感增加以后,生活会比现在更好。其实这多是由传媒和广告培养出来的,它们总是吹嘘,购买某种东西或获得某种成功之后,我们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相信幸福取决于达到目标的人倾向于选择新的目标,而且会让自己相信,这次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往幸福的"真正"道路。与此相比,2005年,美国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和她的同事一起研究的成果则更具说服力,她们认为,幸福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幸福的人在成功后不一定更加幸福,但他们往往比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她说:成功确实与幸福有关--但成功是幸福的结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幸福的人拥有其他促进成功的个人品性。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引发强劲的前进动力,并促成与他人的协作。

      我们应当知道,我们到达人生中的成功的顶点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而生命中的绝大部分过程不过是我们在过程中攀爬,所以幸福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成功是多元化的”。取得幸福并不是要人们将成功、财富或者地位看淡,而是希望读者能够反思一个现象:我们努力追求成功是为了获得幸福,但成功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并不比以前幸福很多。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权力、金钱都是获取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标。

      记得曾经问过一个朋友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说"睡懒觉"。我说:"那你为什么让自己忙碌到没有时间睡懒觉?"事实上,除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获得幸福的途径 ,譬如家人和朋友、兴趣爱好、工作本身,如果能体会这诸种幸福,我们的心态将更平和,身心将更和谐。

      我们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把成功定义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认为只有追逐最大化的名利才是获得成功 。其实,成功是多元化的,它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行业之分,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到每一件事情的细节中,一定就会成功!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成功是没有标准的。

      它并不意味着是第一,也并不意味着超越所有的人,而是只要尽了力量,发挥了所有的潜力,尽管结果仍不是最优秀的,仍不失为一种成功。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一个人过于突出或冒尖,也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想过幸福的生活,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活在此刻,享受现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

      如果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把成功区分大小,那就很可能失去真实的自我,就会把人引入一种一切向"钱" 看的歧途。我们不能否认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名利固然是一种成功,可是,假如走进一种只有获得最多名利的成功才是最大成功这种误区,就会把自己陷于一种绝境,而且让自己失去很多乐趣和潜力,也失去了很多通往另外成功之路的机会。

      我们知道,每个人具有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可能这种潜力在幼儿时期就会有所体现,但是,潜力也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礼记·学记》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一样的道理,即使一个极具某些天赋的人不去试图培养自己的特长,就会被白白地埋没掉,而且你去追逐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况且效果并不一定会好。2004年奥运会,电视在播放田径赛场上的镜头,刘翔获得110米栏决赛的金牌,他不仅仅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还平了世界纪录。这个成绩让所有黄种人都感到骄傲, 因为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假如当年刘翔的父母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走田径的道路,而是选择看起来更能挣钱的篮球运动,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肯定这个跨栏天才是否能最好地发挥自己最擅长的特长。

哈佛大学"幸福课"精华《幸福就在你身边》

  • 第一课、你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
  • 第二课、乐观是一种精神财富
  • 第三课、健康情绪的培养
  • 第四课、接受自己的不快乐
  • 第五课、幸福就在当下
  • 第六课、心动就要行动
  • 第七课、工作着,快乐着
  • 第八课、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 第九课、确信自己有好命
  • 第十课、欣赏幸福的风景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tweet/archive/2010/07/02/1769904.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就在你身边》第八课、幸福比成功更重要【哈佛大学"幸福课"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