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海明威

        昨天晚上,在刚刚买到的《海明威画传》上读到这样一句话:“作为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容承受生活中的矛盾和压力,他毕生都想维护自己的形象,一生都在极力逃避生活中的各种误解。”

        海明威不遗余力这样做了,但到了花甲之年终于筋疲力尽,于是选择了饮弹自戕。

        我突然觉得:海明威的万种境遇、纷繁心态对于我们同样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而言,几乎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

        艺术工作固然有“小大之辩”——海明威是文学大师,矗立在金字塔尖君临一切俯视万物;我等呢,匍匐在塔下成为支撑上方的一块顽石,不过算是在艺术海洋里游泳的芸芸众生,“扰扰焉如江河之载浮萍”罢了。但作为同等的工作性质与心理活动,我想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与海鸣威应该在一个量级。此言不为无由也,君不见庄子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何等的气势。但是真要“将徙于南冥”,一要等待“海运”,二须自己“水击三千里”,三还得“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四方能“去以六月息者也”,又是何等劳心费力。等到达目的地时即使没有奄奄一息,也至少已经“荅焉似丧其耦”了,岂有余情来安享竭尽全力所收获的劳动成果呢?所以在外人看来,鲲鹏飞天气魄巍哉大矣,成就举世无双;但在它自己,却毫无幸福感可言。无怪乎“蜩与学鸠”还有“斥鴳”皆“笑之”了,难道这三只宁馨儿就不是飞行动物么?

        古人真是伟大,太有先见之明,一篇《逍遥游》将幸福指数剖析得如此清晰、生动、形象、具体,令二十一世纪的所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文学家······都一一相形见绌、自愧弗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二者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可谓少矣,但它们的幸福感又岂必在“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之下?!以海明威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在世界文坛的地位而论,虽难以被称作是“超一流”的巨匠,与托尔斯泰、莎士比亚、但丁、雨果、塞万提斯等尚不能度长絜大、并驾齐驱,但凭借“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这一身份,已足以成为引导一方潮流的领军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且不必提《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这些代表作,仅一部篇幅短小的《老人与海》就足以使他名传不朽、薄海同钦。照普通人眼光看来,其成就不可谓不伟大,名声不可谓不响亮,地位不可谓不显赫,荣誉不可谓不崇高;但对于海明威自己来说,却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如《画传》中所言的“矛盾和压力”下——因为,对于“感觉敏锐的艺术家”而言,这些矛盾和压力在心理上造成的重负和痛苦远较常人为甚。艺术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是感觉越敏锐、思维越清晰、情感越细腻,就越胜任,越容易脱颖而出。所以艺术工作者整日都在想方设法锻炼自己的上述功能,,惟恐因为感觉迟钝而丧失创造力,但一旦这些功能强大起来,对于生活中的苦痛与重负又会觉得时刻如影随形因而难以承受。“艺术”——多么动听的字眼!但谁又想到矛盾竟会如许之大之深呢?此非深谙其中滋味者,不能道出也。

        因此,从事艺术就必须得有舍身成仁义无反顾的勇气。孟子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风从虎,云从龙,下定决心,付出勇气,方能无往而不胜。强者如海明威、梵高、川端康成,尚且没有退路可言,只能如飞蛾扑火般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凤凰涅槃,功德圆满。

        我想:这是否是追求艺术完美的人都要走的唯一的路?

感想海明威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想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