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课程讲了关系的混淆如何影响自我的发。分别讲了感觉的混淆和责任的混淆,已经关系混淆带来的后果——关系的纠缠。这些都是关系中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建立健康的关系呢?
从这一讲开展,用两节课的时间,讲一下怎么建立健康关系。
这节课讲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课题分离。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究其根本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那他就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评价中,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
(简单的理解,就是将我们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然后面对自己的课题全力以赴。至于别人的课题,你选择尊重就好)
对于区分是谁的事情,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课题分离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课题分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现实中,很多让人头疼的人际关系难题都能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下面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难题:不知道表达自己的需求。
1 室友太吵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
2 朋友借了我几百块钱忘还了,我们不知道该不该要;
3 同事抢了我的功劳,不知道该不该表达不满。
表达需求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自己该不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的真实需要。
如果我们在以往的人际关系中遭遇过很多绝境,那会让表达需要更加困难。
可是,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就变得简单了:表达我们的需求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或拒绝是别人的课题。
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求。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可是“表达需求”本身也是一种需求,至少这种需要,我们是可以自己满足的。
第二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陈老师有个朋友是个老好人,同事有什么事总是找他帮忙。有些事,他并不乐意做,可总也不好意思绝境。这样,他就变成了公司里的救火队员。可是,他内心又有很多抱怨,经常觉得自己是被利用了。
陈老师问他:“如果你绝境别人,你会担心什么?”
他说:“我担心别人说我小气,这么点忙都不肯帮。”
这位朋友担心别人说自己小气,是担心关系受损,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受损,实际上就是过于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而这些我们认为的别人必然的态度和评价,往往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同样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这件事就变得清晰一些。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可以提出请求,但你答应还是拒绝,是你自己的事。你也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求让你觉得为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出请求。这就是边界的体现。
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又是别人的事情了。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你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第三个难题,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害怕失败到底害怕的是什么呢?
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想象中的在别人的眼中自己的形象受损。
陈老师有一位好朋友,经常担心自己在公司的表现不好,担心HR(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会给他的绩效打不及格。公司实行的是末位淘汰制,他担心自己被淘汰,所以很焦虑,甚至都没法静心工作。陈老师跟他开玩笑说:“我觉得HR应该把工作分一份给你,你一直都只操心HR的事情,却没有好好做你自己的工作。”
陈老师说:一些来访者会担心HR看不上自己的简历,而不敢去投简历找工作。
陈老师会跟他们说:你其实也不是觉得自己不行,你是觉得自己很行,至少比HR专业。因为你相信自己对自己的判断比HR更准。如果你想找一份工作,你就应该去投简历,你把简历投了,你的(初步)课题就完成了。
判断你合不合格,那是HR的课题(工作),如果他觉得你资历不够,那你也别难过,毕竟他们有他们的标准。如果HR感觉你不错,你也别质疑人家的决定,哪怕你觉得自己很糟糕。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如果说普通的人际关系交往可以遵循课题分离原则,那家人和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应该遵循相似的原则。
只不过,我们和家人、爱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家人的感受更加敏感,所以,用课题分离原则来处理亲密关系会更加困难。
在咨询室里,陈老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纠缠。
陈老师曾遇到一对母女,爸爸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妈妈一直把教育女儿成才当做唯一的人生目标。为了陪女儿读书,还在女儿读书的高中附近租住,照顾女儿的生活。后来,女儿长大了,马上要出国了,妈妈就对女儿各种控制。跟着女儿去参加同学会;女儿回家稍晚一点,就不停地打电话追问“你在哪里”。女儿感觉很不舒服,本能的开始对抗妈妈的这种控制,于是变得很逆反,母女俩经常吵架。
陈老师问妈妈:“你为什么把女儿看得那么紧?”妈妈说了一大堆,比如“女儿自我管理能力不行、女儿心智还不够成熟”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女儿还小,还需要我照顾”。
陈老师问女儿:“你还需要妈妈这样来管你吗?”女儿使劲摇头。妈妈看到女儿的这种态度,有些黯然神伤。陈老师跟妈妈说:“我看过一部电影,讲给你听。”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出生在一个非常封建的家庭里,她爱上里一个男人,但还没有能力突破家庭的束缚,最后嫁给了一个自己完全不爱的男人。之后,他们有了一个小孩,她就把所以的精力放在了儿子身上。慢慢地,儿子长大了,要离开家了。临走的时候,儿子问妈妈:“妈妈,我走了,你会孤单寂寞吗?孤单的时候谁来安慰你?”妈妈就说:“你走了,我会孤单,会寂寞,也可能找不到人安慰,可是不要把自己的困难,变成你不能出去的理由。”
陈老师说完,对说:“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么选择呢?”
她沉默了一会,说:“我一直觉得,我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女儿了。现在我知道了,原来我自己的爱已经变成了负担。我当然选择退一步。”
这是讲给父母听的故事。如果来访者是成年人,陈老师就会将另一个故事。
一位来访者,毕业的时候,妈妈就托关系帮他在自己的单位找了一份工作。现在工作两三年了,他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妈妈还是很照顾他。每天关心他的起居。如果回家晚一点,妈妈就会打电话问他。
他说:“很不喜欢妈妈这么照顾我,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如果他听过上面的故事,也许会说:“老师你说的太对了,我怎么就没有一个懂得放手的妈妈呢?”
他想换个城市工作,可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妈妈。
陈老师说:“她不让你走吗?”
他说:“她倒是没说什么,可是我一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不能安心的让我走的。”
陈老师说:“如果是这样,那你其实不是讨厌她照顾你,你是要去一个更大的照顾,你要她放弃对你的照顾,自动离开。”
可是你知道吗?妈妈总是爱子女的,这并没有什么问题。离开家是你的课题,不是妈妈的课题。你应该自己去争取,而不是埋怨妈妈没有主动让你离开。否则,你就是要求一个更大的照顾。
他想了想说:“是的,这是我的事。”
这两个类似的故事,讲的都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看起来有些矛盾,一个是让妈妈放弃控制,了一个是让儿子主动摆脱控制,但背后是一样的逻辑: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要在关系中分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不是自己的事,并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去过度控制不属于自己的事情。
课题分离是没有前提预设条件的。如果我们一定要别人先做什么,我们才能做什么,那就不是课题分离了。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说,无条件的从自己的事情开始做起才是课题分离的前提。
第二章讲了控制的两分法,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做好,因为归根结底,我们也只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他人的事情,不在我们的可控范围。
而当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你会看到关系的双方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和培育关系,关系在良性的互动中,带给各方更好的体验和帮助。那时,我们就找到了有价值的相处之道:明确边界,做好自己的事。那时,我们不会在试图控制别人、不再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就不会让我们困扰了。
总结一下:这节课讲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原则:课题分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