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年轻时就在担心一件事,那就是贫困。
王健林的1个亿的小目标火了,这也不足为奇,以至于各种版本的小目标蜂拥而至。也有人吐槽:钱不是万能的,钱却是万达的。
但我不太想去列举这些盲目的跟风者,因为在这个时代,从众心理驱使着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制造谎言。
当别人兴高采烈地谈论一件事时,你也想插嘴几句,于是开始大放厥词,用虚无的谎言遮掩自己的无知。这就好像青少年性爱,每个人都在聊,但没有人知道怎么做,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在做,所以每个人都宣称自己也在做。
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于是,别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别人去马尔大夫、巴厘岛旅行,我们也想去那些地方;别人对文学艺术如何赞赏或批评,我们就怎样赞赏或批评;竟至别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别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回到王健林个人来讲,他年轻时所处的时代其实远远比不上我们这个时代。不过,在那个时代,法治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只要胆子大,总会有空子钻。他当过兵,扛过枪,也当过公务员,甚至升职做到了办公室主任。然后,赶上全国辞职下海经商的浪潮,就像今天很多人辞职去做互联网创业一样。当然,现在我们大可以夸赞王健林有独到的眼光,胸怀宽广。但当时的他究竟怎样,是如何想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所以,对于那些刚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然后冲动后选择辞职的人,是很难成功的,1个亿的梦想可能需要一千七百九十年零五个月吧。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进入体制之内,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你才有评论的资本吧。不然,何谈国企和公务员如何不堪呢?柳传志、马云、马化腾、罗振宇等等,都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人,包括前面所讲的王健林。尽管他们中有人曾讲过,说不建议年轻人进入体制,但他们也说过正是有了那几年的经历才能有今天的辉煌啊。也许我们理解错了他们说那句话的意思,他们的建议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像退休老干部一样,安于现状,浑浑噩噩地在体制内空活四十年吧。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黑暗时代,在其中公众领域被遮蔽。渐渐地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变得不确定起来,以至于人们不再过问政治,甚至从政治中逃离,而只关心对自身有关的生命利益和私人自由。于是乎,每个人都把内心中隐藏的那份自私暴露出来。
对财富的渴望和对贫困的畏惧,让我们不得不从年轻时,就开始每日熬夜糟践身体。我们焦虑地憧憬未来,却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我们忽视了,那些中年殒命之人,多是因为年轻时对身体的伤害所致。而那些活着的人,在中年以后却又用年轻时创造的财富来填补掏空的身体。
我们现在活着好像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将来。我们似乎是为了摆脱过去的那个自我。我们渐渐地活得好像永远不会死去,最终死得也好像从来没有活过。
我们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以致于我们往往以为只要记住了艺术家的名字,就似乎已经掌握了艺术一般。在其他领域,我们也是一样,会有同样的错觉。
我们一直都在恐惧贫困的未来,我们天天想,夜夜想,即使已经想过那么多,可是还是忍不住地去想,以致于一辈子都在担心这件事。于是,贫困渐渐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一个词。其实,“想”与“思考”是不一样的(契诃夫的那段话就是很好的证明*)。
本来只有物质贫困的你,千万不要等到最后,却失去了唯一的那根救命稻草——精神的支撑。
当一个人喜欢梭鱼跳跃的水声时,他是个诗人;当他知道了这不过是强者追赶弱者的声音时,他是个思想家。可是要是他不懂得这种追逐的意义所在、这种毁灭性的结果所造成的平衡为什么有其必要时,他就会重又回到孩提时代那样糊涂而又愚笨的状态。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