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
——
选择的智慧
2008/05/12
—
开复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为青年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三
个层面的理论模型
——“
成功同心圆
”
。如果仅就
“
成功同心圆
”
中的每种态度或每种行为来说,我们其实很
容易总结出许多明确的、可执行的理念、原则或方法,青年学生们也不难掌握。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面临的环境却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也多半不会像
“
是
”
或
“
非
”
那样简单。在大多
数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选择最适合当时情景的解决方案。这时,在任何一个方向上
的偏激或对任何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学生们的交流经验看来,许多中国学
生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例如,许多学生不止一次地询问我与选择
相关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在何时表现得积极,何时表现得谦逊,他们不清楚该如何处理勇气和胸怀之间
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太确定自信和自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是否可以共存
……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
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称为
“
选择的智慧
”
,它的思想核心其实就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传承了两千多年的
“
中庸
”
之道。据此,我把自己对分析、判断、权衡、折中等与选择相关的思
考写成了全书的最后一章
“
完整与均衡
——
用智慧选择成功
”
。应当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结和升华,也是
指导读者合理运用
“
成功同心圆
”
法则的关键所在。
该书问世后,读者对这一章的反响非常好。《大学生》杂志社的社长钟岩女士告诉我说,这一章在全
书中
“
最为精彩
”
。她热情地邀请我以这一章的内容为基础,在《大学生》杂志社办的
“
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
”
中发表演讲。最终,我在全国三十余所大学的校园中发表了题为
“
选择的智慧
”
的演讲,超过七万名学生听
了我的现场演讲,在每一次演讲中,学生们超乎寻常的热情总是让我无比激动,我也为自己可以通过这样
的方式帮助中国大学生而倍感欣慰。
为了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和掌握
“
选择的智慧
”
,我专门将演讲的内容与书中
“
完整与均衡
”
一章整理、
合并起来,写成了《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我相信这封信可以为青年朋友们提供一些有关成功与选择
的有益帮助。
人生就是一串困难的选择,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旅程,身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
选择的结果。如果选择得好,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成功,会觉得自己对世界、对他人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当我个人碰到人生重要的选择时,我一直信奉以下的做事三原则: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多少年来,这句话给了我无比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我度过了难以计数的人生关隘。在与中国青年
分享这三句话后,有位同学针对这三句话,写信问我:
“
读了开复老师的三句话,心里感到很强的共鸣。
“‘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
代表了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
生态度,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
“‘
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
’
代表了用中国式的谦恭谨让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
受真实的、不完美甚至不公正的世界。
“
但是我不知道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可是,智慧从哪里来呢?
”
其实,
“
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
就是要求我们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
状态,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
“
智慧
”
,既是甄别、判断的智慧,也是权衡、折中的智慧,
但从根本上讲,它更是在选择中孕育又在选择中升华的最高智慧
——
我也把它称作
“
选择成功
”
的智慧。
在这选择的世纪中,青年学生需要选择的智慧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
德鲁克(
Peter Drucker
)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因为未来的历史
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的、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
——
人类将
拥有选择的权利。他说这句话是因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学习知识,靠脑力上进,
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多地放权给员工,重视积极选择的员工。人人都有机会,那么人的成功就更要看
各人积极地争取和智慧地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都面对着选择的机会,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尤其在中国,这个选择的时代是更难能可贵的。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青年学生是
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享受先进的教育,同时也不必担心生活、安全和温饱问题,他们第一次能够通过互联
网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次在毕业后拥有如此众多的、可以自主选择的就业机会。
但是,中国的青年学生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在此前与大学生的书信交流及创办
“
开复学生网
”
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学生虽然拥有选择的权利,
虽然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大环境中,但仍然有许多学生时常遇到迷茫的时刻。例如,经常有学生问我有关如
何进行选择的问题:
“
我被老师批评了,但我觉得无辜,那么,我应该用自信的态度为自己辩解,还是用自
省的态度坦然接受?
”“
我想改变现状,但又力不从心,我应该鼓起勇气冲破险阻,还是放宽胸怀承认现
实?
”“
我遭受了失败的打击,应该用毅力坚持下去,还是用自省的态度放弃它?
”“
我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可能招来非议,我应该积极表达想法,还是该遵循同理心的原则多听少讲?
”
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都希望
我来帮助他们做出选择。面对这些问题,我的回答是:
我能帮你做的不是选择,因为你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未来也只有自己最在意。
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在这封信中,我提出选择成功的智慧共有八种:
2
用中庸拒绝极端
2
用理智分析情景
2
用务实发挥影响
2
用冷静掌控抉择
2
用自觉端正态度
2
用学习积累经验
2
用勇气放弃包袱
2
用真心追随智慧
(
1
)用中庸拒绝极端
“
中庸
”
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也是千年国学的经典。很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中庸真正的
内涵,误以为中庸就是做庸庸碌碌的老实人。其实,中庸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
端和片面。
比如说,在我的第五封信中提出最重要的积极主动,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霸道,喜欢对别人颐
指气使,横行跋扈。在我的第二封信中提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做到了极端,就变成了盲从,
失去了自己的选择,什么事都没有主见。极端的自信就成了自傲,极端的勇气就成了愚勇,极端的胸怀就
是懦弱,极端的自省就会变成自卑。
自信、自省、勇气、胸怀,积极、同理心六种态度都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也都是成功者需要具备的优
点。但是,一旦将其中某一种态度发展到极端,优点就会立刻演变为缺点。下面的图显示的就是这六种成
功者必须的态度,和它们发展到极端的后果:
如上图所示,内圈代表完整、均衡的状态,外圈代表极端、片面的行为。第一个智慧的真谛就是:我
们必须用中庸的思想指导自己,把自己的态度限制在完整、均衡的范畴内,兼顾自信和自省、勇气和胸怀、
积极和同理心等各方面因素,时刻防止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有过于偏激的表现。
我看到过一个负面极端的例子:有位企业管理者建议员工读一读拿破仑传记中的一则小故事。那则故
事的大意是,拿破仑小时候常和同学打架,但总是输给对方。他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不服输,并采用
非常规和
“
自杀式
”
的袭击与对手较量。结果,这种
“
拼命
”
精神终于使对方屈服了。这位企业管理者教导他
的员工向拿破仑学习。
——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在拿破仑的这则故事里,我看到的不是一个
勇敢的英雄,而是一个自大、固执、不自量力的家伙。虽然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清楚,这样的事例绝
对不值得学习。
另外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一个极端的测验:公司在培训课程中,让十个副总裁围成一圈,一个半小时内
可以畅所欲言,惟独不可以讲公司的事情。于是,大家开始谈论天气、政治、体育
……
其间还出现了争执。
在热烈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个半小时后,每个副总裁都按自己心目中对其他副总裁的尊
敬程度,为他们排一个序,并把自己安插在合适的位置。排序后我们发现,倒数第一的是从头到尾没有讲
话的人,倒数第二是话最多的人。不说话的人可能有想法,但没有表达出来,那么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意
见。相反,话太多的人可能有一部分话很有意义,但也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这使他无法得到大家的好评。
所以,沉默是金和口无遮拦都不可取,那么我们怎么达到
“
中庸式的智慧沟通
”
呢?这让我想起了另一
个故事:记得我刚进入苹果公司开始我的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有一位经理叫西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
非常有才华的人,尤其在开会的时候,他得体的言辞完美地展现出他过人的才学、情商与口才,足以让在
场的所有人钦佩不已。有一天,我鼓足勇气去向西恩讨教有效沟通的秘诀。西恩说:
“
我的秘诀其实很简单:
我并不总是抢着发言;当我不懂或不确定时,我的嘴闭得紧紧的;但是,当我有好的意见时,我绝不错过
良机
——
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让会议结束。
”
我问他:
“
如果别人都抢着讲话,你怎么发言呢?
”
西恩说:
“
我会先用肢体语言告诉别人:下一个该轮到我发言啦!例如,我会举起手,发出特殊的声响(如清嗓子声),
或者用目光要求主持人让我发言。但是,如果其他人的确霸占了所有的发言机会,我就等发言人调整呼吸
时,迅速接上话头。
”
我又问他:
“
如果你懂得不多,但是别人向你咨询呢?
”
西恩说:
“
我会先看看有没有
比我懂得更多的人帮我回答。如果有,我会巧妙地把回答的机会
‘
让
’
给他;如果没有,我会说
‘
我不知道,
但是我会去查
’
,等会开完后,我一定去把问题查清楚。
”
跟他的一席话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
只要把握
好说话的度,选择好说话的时机,就可以得到周围人的尊敬,而且,别人也会从你的话语中了解到你是一
个渊博而谦逊的人。
讲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当竭力避免极端,保
持均衡的状态,走中庸之路。
(
2
)用理智分析情景
中庸之道不但强调守诚中道,也要求我们择善而从。
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先用第一个智慧避免走向极端的陷阱,然后用第二个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用前面的图来看,第一个智慧让我们避免了外面的圈,第二个智慧则
是告诉我们内圈中没有一定的答案,而应该运用理智根据情景做最佳的抉择。这两者的结合其实才是中庸
的真谛。所以中庸并不是取中绝对的
“
中点
”
,而只要你保持在内圈,根据情景抉择,都是符合中庸和这两
个智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家不应当认为有关成功的六种态度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既不要片面强
调某一种态度,也不要片面强调两种态度之间的
“
中点
”
。
记得曾有一位青年问我:
“
我不同意我的老板,我该站起来发言吗?
”
当时,我的回答是:
“
这要看情形而定。首先,你的老板是一个愿意接纳异议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
你千万不要乱发言,但是,你可以开始物色一个新工作和新老板了!如果他能够接受异议,那么,在老板
还没做出最后的决定时,不要怕提出异议;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如果是当众发言,自己的话就必须有一定
的技巧,应当顾虑到老板的面子。老板一旦做出了决定,我们无论有无异议,都必须支持和贯彻,有不同
意的地方只可以私下与老板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