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位小豆豆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位小豆豆_第1张图片

《窗边的小豆豆》,也有一定年岁了,1981年出版,而现在我手边的这本是2010年三月第64次印刷版。

她是我在超市拾起的。因为有特价图书区,所以就想着能不能淘到一些适合我的。恩,于是随手捡起她来,许是因为她的封面设计很温暖,许是想起了那个村上春树,也许是书名窗边的小豆豆,让本身对于日本文化比较在意的我特别留意了。(小插曲:虽说是特价图书,但是到家以后才发现原价XX,特价还是XX。。。。。)

黑柳彻子,也就是那位小豆豆,或者用小豆豆爸爸的专利——豆豆助来称呼她,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1984年,纽约的UNICEF事务局局长(联合国儿童基金的最高长官)读了朋友送的英文版《窗边的小豆豆》,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此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位著名的亲善大使,分别是演员丹尼·凯(美国)、彼得·乌斯季诺夫(英国)、丽芙·乌尔曼(挪威)。

我很喜欢小豆豆,感觉小豆豆很像自己小时候。

小豆豆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有被退学的经历,但是妈妈为了保护小豆豆,只是告诉她:我们去一个新的学校吧,听说那里比较不错。妈妈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不让小豆豆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其次,依照小豆豆的性格,就算妈妈告诉她是被退学了,小豆豆也不太会明白是什么事,虽然会心情不好,但是究其原因,小豆豆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因为啊,小豆豆就是这么被退学的。

小豆豆和我一样,看见什么好了就想做什么,小豆豆上下电车,看见检票的大叔手里握着很多票,于是羡慕,她也想要一张电车票,于是把这个事情告诉妈妈,但是妈妈习以为常了,因为之前小豆豆想做宣传艺人,之后小豆豆又想做间谍了(但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阿泰,那个长大后,无论小豆豆如何求他,他都不会娶小豆豆的阿泰给打消了)。但是最后小豆豆,决定了,是真的决定了,她想当巴学园的老师,长大了,相当巴学园的老师,她如是郑重地对校长先生说,校长先生,也就是小林宗作先生,听了很欣慰。虽然最终巴学园在战火中消失了,小林先生也因此变地沉默,最终在60多岁去世了。

【关于小林宗作先生】

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不仅仅是我这么想,他懂孩子,理解孩子,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热爱着孩子的,他是日本第一个将韵律学运用到小学教育中去的人(韵律学的创始人是达克罗兹,他创造出“律动”eurhythmics的训练体系,将韵律转换到动作当中,以动作练习来刺激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小林先生在开办巴学园之前,曾今到欧洲去考察外国是怎样进行小孩子的教育,而在巴黎,小林先生遇见了达克罗兹先生,于是在达克罗兹先生的学校里待了一年多,学习韵律学。每当有人问小林先生:什么事韵律? 他都会这么回答:韵律是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巧的游戏,是教给我们怎样去开动心灵的游戏,是让心灵和身体理解节奏的游戏,做韵律操会使人的性格富有韵律感,富有韵律感的性格是美好的,强大的,能够吻合地顺应自然的法则。对于他的教育思想以及方法,我表示赞同。在我看来,教师教育孩子最基本的所要拥有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爱。教师要热爱孩子,要把自己的爱满满地分到每个孩子的身上,然而这就存在一个不足够的问题,在中国一个班级人数高达50多人,一个人的爱,再怎么多,也不够分,这里面难免会产生偏颇,所以,巴学园采取小班化教学(当然,这一来是小林先生受成蹊小学的创立者中村春二的影响,每个班级的学生,绝对不超过三十人,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其次是巴学园的特殊性,巴学园的孩子,在我看来,似乎都是一些被上帝所抛弃的孩子,所以自然形成了小班)这样就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足够的注意,足够的爱,有助于孩子完整性格的发展。 小豆豆第一次见到小林先生,小林先生让小豆豆说话,很努力地鼓励小豆豆:“恩,还有什么想说的呢?再想想看”于是那天早上,小豆豆说四个小时多,虽然她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什么东西,大抵是那些宣传艺人之类的让一般人觉得头疼而无可奈何的言论,但是小林先生却,耐心地倾听着,还很用心,很投入,据小豆豆自己的描述,那天她讲完以后觉得很开心,因为以第一次有人愿意听她讲述,而且还是四个小时,她很开心,认为可以和小林校长成为朋友。只是一个简单的倾听,一个孩子就愿意与你交心,可见孩子对于你是何等的信任。倘若一个孩子愿意依赖你,愿意与你毫无忌惮地诉说自己的事情,那么你就已经收获到一颗柔柔的充满希望的纯真的心,所以一定要好好地呵护她,让她完整坚强地成长起来,直到可以独立撑起一片天地,因为你是她的希望,她的追求与梦想。

【关于韩国人】

战争终于还是爆发了,虽然带有着千万的不愿,但还是发生了。但对于小豆豆来说,战争是个什么概念呢?小豆豆不得而知,只知道,邻居家的大叔,対街的哥哥被强行带走了,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最后没有了,连洛基也消失了(大抵是被拿去吃掉了。。我这么想,这怕是小豆豆最无法承受的事情吧)。

当然,也因为战乱,出现了逃难者。小豆豆家的周围出现了一家韩国人,据小豆豆说,那家韩国人有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的妈妈经常呼唤小男孩的名字,那个声音不知道为什么有种歇斯底里的凄凉。在小豆豆放学的某一天,小豆豆背着书包走过一个小土丘,而那个韩国小男孩就站在那个小土丘的顶端朝着小豆豆大喊:韩国人(韓国人かんこくじん)!韩国人!韩国人! 小豆豆不懂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她是韩国人呢,自己明明是日本人啊,小豆豆这么想着,不解着回家了。回家后,小豆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为什么他对着我大喊韩国人呢?我可是日本人啊,我们长得也不像。但,小豆豆的妈妈却哭了,很伤心地哭了:他一定是以为韓国人かんこくじん,是骂人的话,真的太可怜了,这么小的孩子。

是啊,在那个年代,那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对外来者给予一种排异的态度(这点即便在当今的日本都有存在,像是学校转来一个新生便成为了新的欺压对象等等),特别是在国家与国家间,这样的异域风情就越加地明显了,因为不想和异己有任何的瓜葛,于是总会远远地,几个人在一起,悉悉索索地嚼着舌根,还带有一种鄙夷,不削,但内心却又有着些许的害怕:那个韩国人啊。。。。。。韩国人,韩国人。于是,渐渐地,韩国人 这个中性词被冠上了一种侮辱性质的情感,小男孩不懂日语,不知道韩国人这个称呼是什么意思,当然也没有人告诉他,但是他懂得察言观色,懂得从他人的眼光里来进行判断对方的话,虽然不理解语言,但是人的情态是相通的,喜欢也罢,嫌恶也可,于是久而久之,说的多了,在小男孩的眼里,韩国人这个词汇便成了一个侮辱性质的脏话(个人认为若是被当成了带有侮辱性质的话,那倒也稍稍能够承受,倘使变成了侮辱性质的脏话,那么,杀伤力可远不是一个孩子能承受的了,因为脏话,是更为直接地对人身进行攻击并能带来刺骨疼痛的手里剑。。貌似比喻不太合适。。),虽然其实真的没有什么。

这在我看来,何等地哀伤,因为人的作用,让一个原本只是用来指代的中性词语,带上了极其消极的情感色彩,而在一个孩子的概念中植入了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定义,殊不知,这侵略性的语言,将会侵蚀一个纯洁,无辜的灵魂,并将对自己憎恨与罪恶的种子亲手深深地埋入对方的心里,这将伴随着那颗幼小的心灵在扭曲痛苦的道路上前行,成长,最终可能收获的就是黑暗与死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因为在另一个国家存在着,就遭受这种莫名而来的有色眼光。着实悲哀。

小豆豆的妈妈哭了,恩,我也一样。虽然小豆豆不懂这样的情感,也不懂妈妈为什么会哭,但是她想着,如果下次再遇见那个小男孩,我一定要和他说,我不是韩国人,我是日本人,但是我们可以做朋友,一起玩吧。恩,就是这样,然后还要拥抱一下他,恩,决定了。小豆豆就这么想着。

不管怎样看,在情感上,这方面,我认为小豆豆比某些成年人要来的积极,乐观与完整。虽然她只是很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想法,很单纯地这么想,这么想了,就这么做了,但却让人觉得相当可贵,让读过的成年人都觉得,这是一份物价的宝物,一份闪闪发光的珍奇之物,一份在人生中能照亮一片黑暗的光芒,而自感羞愧不已。但也许是正因为年幼,才能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与顾虑,能够面对自己的一切心理吧,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拒绝成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几何时,我们都是这样的一位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