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似乎限住了韩国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文/七月
三年。
“限韩令”松动,刚有“风吹草动”,国内不少影视公司便开始积极布局与韩国市场的合作。
“限韩”三年,国内市场经历了一系列行业地震,这让整个文娱行业发展受挫。事实上,国内文娱行业的发展一直有着“韩流”的影子,而尽管限韩三年,但韩国娱乐业和中国文娱行业的发展还是并没有完全割裂。
相反,韩国市场打入东南亚市场有了不错的成效,极大程度地实现“限韩”之后的曲线救“市”。此外,凭借Netflix流媒体平台“走进来”的布局,韩国市场也在更广泛地“走出去”海外市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依赖。
显然,“限韩”三年,没能限住国内市场对韩国市场一直以来的依赖性,反而助推着韩国市场找到了其他具有市场潜力的海外市场,尽可能地实现了更多发展。
1
韩国影视公司的“不感冒”
继续观望。
翻遍了NAVER门户上与“限韩令”相关的新闻,似乎除了旅游业、免税店对中国游客一直未曾增多而焦虑,韩国电影市场似乎只对《寄生虫》因为“技术原因”未能在中国展映表示了一些可惜和无奈。
不同于韩国游戏业对审批版号、经纪公司对来华签证的翘首以待,韩国影视公司似乎对“限韩令”松动的信息并不怎么“感冒”。
制作了《犯罪都市》《毒战》的yongfilm公司回复表示,“限韩令”之前公司海外部有近一半职员都派到了国内市场,“限韩令”之后所有驻华职员全部撤回韩国,“公司目前也没有派出职员到中国的计划,也不打算主动做什么”。
某公司职员也表示公司对“限韩令”的松动依旧保持着观望态度,他们认为目前的局面对他们的公司并未造成任何影响,“公司会议上有提到过‘限韩令’松动的新闻,但并未做任何业务调整”。
另外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则比较客气地表示中国市场依旧是他们看重的一个海外市场,但在“限韩令”明确解除之前不会做任何考虑。
这样的说法与yongfilm回复的说法不谋而合,“限韩令”的出现导致他们公司与国内公司在国内的合作项目基本全部中断,“公司目前还是小心谨慎的气氛,希望真正解令之后再考虑与中国公司的合作”。
此外,也有公司直截了当地表示他们对“限韩令”是否松动并怎么不关心。
那么,韩国影视行业对“限韩令”的松动“无动于衷”,是他们不在乎在国内市场的输出了吗?
并不是的。虽然失去国内市场,导致韩国影视行业收益有所下滑,但并没有出现“致命”的下滑,国内市场并不是韩国影视行业无可取代的海外市场。
韩国一位电影评论家也说道,韩国影视作品的主要市场还在韩国,近几年电影市场倾向于东南亚、剧集倾向于欧美等海外输出,能否输出中国市场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考虑,“所以暂时对韩国影视行业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2
国内影视公司的“积极”
动作频频。
不同于韩国影视公司的“无动于衷”,国内影视公司则对“限韩令”是否松动颇为上心,并积极有所布局动作。
文娱投资人曹海涛透露道,尽管“限韩令”三年,投资层面对与韩国影视行业的合作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但还是有不少公司在积极尝试合作。
其实,从“限韩令”开始至今,国内观众对于韩国影视作品一直保持着关注。即使是在韩国影视作品的资源被封闭的情况下,仍有不少韩国影视作品在国内掀起波澜:从稍久一些的《釜山行》《出租车司机》《与神同行》,再到今年引起话题的《极限逃生》《寄生虫》,都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与讨论。
包括前段时间,网传《请回答1988》等经典韩国影视作品即将在内地翻拍,也都引起了众多网友对演员选角的热烈讨论。
基于大众一直以来对韩国影视作品的关注与喜爱,在“限韩令”有了松动迹象之时,不少国内公司已经开始积极动作起来。暑期引起热议的《极限逃生》之前也在釜山电影节上受到了不少公司的青睐;《偶然发现的一天》等一些目前备受国内市场关注的作品,也有不少已传出被国内公司购买版权即将翻拍的消息。
其实,国内影视公司并不是从“限韩令”松动才开始对韩国影视作品有了需求,而是一直以来都有着需求。
虽然在“限韩令”期间韩国影视作品在国内失去了踪迹,但他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国内观众的面前——包括《小小的愿望》《重返20岁》等翻拍片的频繁出现,以及《“大”人物》《找到你》等“一本两片”的创新,也都是国内市场对韩国影视作品需求的积极表现。
正是因为国内观众对韩国影视作品始终有着不小的需求,才使得这些国内影视公司一直在积极布局、创新与韩国影视公司的合作方式。
于是,才有了上述韩国某影视公司的职员所说的——即便是尚未听到“限韩令”松动的消息,今年年中开始,陆续有收到一些国内公司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3
为何会截然不同?
曲线救“市”。
完全可以看出,国内影视公司与韩国影视公司对于“限韩令”松动的表现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两个市场会出现相反的态度呢?这需要从两个市场的背景说起。
以电影市场为例,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电影市场被唯流量论所支配,影片质量参差不齐,但同时期的《熔炉》《辩护人》等韩国电影受到了国内观众认可和关注。随后“限韩”开始,经过了“狂奔期”的国内电影市场又迎来了税务等一系列地震,“波折”中的电影产业并没能满足不断提升的观众需求,导致文化相近、继续发展的韩国影视作品一直以来在国内市场都有需求。
但韩国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海外输出并不是非中国市场莫属。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数据,自2016年以来,韩国电影产业的海外销售比率并未发生极大下滑。
显然,韩国电影市场已经找到了其他的海外输出地,避免了“限韩令”导致海外输出营业额“大跳水”的发生。
2018年,韩国本土的总观影人次达到2.16亿,虽比去年有1.6%的下滑,但这个数字较几年之前并未有太大变化,已基本趋向饱和,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样的,近年来,韩国本土电影市场也基本趋向饱和,韩国电影产业便开始积极向海外市场扩张。
再加上,提起韩国电影会联想到的釜山电影节一直以来以扶持亚洲电影为目标,推动亚洲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在间接输出本土电影。因此,韩国电影的主要输出产地便瞄准了亚洲。
韩流20年,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还有东南亚。不断发展的消费水平和受众基数,再加上NEW公司方面所说的“东南亚国家一直以来尝试翻拍各种韩国电影IP,市场潜力很大”,韩国市场一直在关注快速成长中的东南亚市场。
当CJ ENM的《奇怪的她》全球翻拍片票房大卖,在东南亚掀起了翻拍韩国电影的风潮之后,韩国五大电影发行公司发现了这一机会,正式进军东南亚市场,并产出了一些不错的成果:CJ ENM推出的《Dread Out》多部影片在越南、印尼实现了观影人次的突破,并进入到当地历史票房成绩的前十;2017年,越南上映的36部国产电影中,CGV发行了12部,2018年CGV则发行了40部中的16部。
在东南亚本土做出了成绩,韩国电影产业也明显受益匪浅,避免了中国市场流失之后的“致命”打击——从2016年开始,韩国电影在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的海外销售比率已上升至其前10,东南亚成为韩国电影产业继美国、中国之外最重视的海外输出市场。
目前,韩国电影行业在东南亚进行得如火如荼,未来还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3月的香港电影市场上,CJ ENM公开了14个涉及全球的电影项目阵容,而东南亚项目占了一半以上,与当地合作也在翻拍片、合拍片之外进行更多探讨;乐天CULTURE WORKS则表示继越南电影《Hai Phuong, Furie》大卖之后,陆续“收到了更多的本土项目提案”。
可见,韩国电影产业积极进入了东南亚市场,基本实现了“限韩令”打击下的自我救“市”,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