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将“智谷趋势”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智谷趋势(ID:zgtrend)| 齐以和
"核酸了吗,您内?"
一场抗击疫情的“持久战”仍在祖国的心脏打响,就连北京人互相打招呼的方式也发生改变。
北京用一系列举措表明,它要在追求零感染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当西方打法在变软,国内打法依然趋硬。
硬与软,以对待病毒检测的态度为标志。新发地爆发疫情后,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检测,采取压制大法,迫切希望清零。
西方国家则从检测往后退,主流做法是不满足极严格条件下不检测,边打边生活。
沿着不同的思路,北京疫情走到哪一步了,下一步会是全员检测吗?
自新发地曝出确诊病例以来,国内的关注目光都聚焦到了北京。
6月11日至今,北京共确诊280人,疫情高风险地区增至5个,中风险地区增至38个,43个地区居民出京受限制。
新发地农贸市场被封锁后,百事食品大兴分厂又出现12例确诊病例;一名外卖骑手确诊,此前连续半个月每天接50单……
好消息是,与新发地直接关联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目前核酸检测结果也好于预期。
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6月12日至22日0时,北京累计核酸检测采样234.2万人。检测感染率为万分之1.01(11日至21日累计确诊236/234.2万);全民感染率更低,仅为万分之0.11(236/201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3.6万)。
这一数据,甚至好于韩国首都圈5-6月疫情反弹的感染病例、传播范围、处置力度和时效。
有说法称,照这阵仗,北京很可能会迎来全员检测。
可行性高吗?
要知道,此前只有武汉、牡丹江市尝试过全员检测。对常住人口2153万且流动性大的首都来说,倘若全员检测,压力不小。
有专家指出,全员检测还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如果用美国、德国和武汉实践成功的“样品混合”方案,北京搞定全员检测只需两三周,耗费约30亿。只是有没有这个必要?
目前来看,北京应检尽检的架势已起。
官方消息称,自11号出现新发地疫情后,北京核酸检测机构已经从98所扩大到了128所,日均采样量从8000人增至50万人。截至21号,已完成核酸检测采样294.8万人,出结果的达到234.2万人。
北京卫健委副主任张华介绍,如按照规定比例进行混检,日均可检测100万人以上。
检测人员不够,就各地派医疗队支援。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来自12个省的20支核酸检测医疗队,已经携带90多套设备赴京,以化解北京核酸检测压力。
一系列举措表明,北京检测的力度只增不减,未来不排除会做全员检测。
但问题是,病毒潜伏传播多长时间、感染多少人还不能完全确定,核酸检测同样存在漏洞。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在《内科年鉴》发表研究文章表示,新冠患者在感染期间至少有1/5的漏诊概率,即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
例如,此前武汉虽然通过“10天会战”开展了全员检测,成都还是在6月18日出现了1例武汉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此病例4月12日、18日、21日、30日、5月20日、6月3日在武汉六次检测都是阴性。
由此可见,即便全员检测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基础,但一味地迷信检测,同样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
检测后高枕无忧,反而是防控的重大风险。
就像这次北京新发地爆发疫情后,依然出现了三手传染病例、跨省病例、假阴性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
因此,全员检测固然能为社会注入更多信心,但作为一项浩大工程,执行与否,仍需评估其实际效益。
事实上,世界抗疫5个月以来,已经从“遭遇战”进入“持久战”,几个认识误区也很明显了。
其一,将非典作为参照系,未必准确。这其实低估了病毒的影响力,两者在流行上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当年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较快找到,新冠疫情的溯源工作现在仍在进行。
6月23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专访时就表示,预计今冬明春新冠疫情仍会存在。我们仍然需要做好疫情反扑的准备。
其二,不能对全球治理体系期待过高,美国率先进入保护主义,各国封闭边界,各自为政的情况居多,难以通力合作对抗疫情。
目前,新一波疫情高峰已经在巴西、智利等拉丁美洲国家爆发,其中巴西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上冠状病毒病例数第二高的国家,已确诊超过118万例,死亡人数近54000人。
其三,零感染不现实,病毒也不讲政治,要以科学态度对待。
这一点对政府决策和媒体报道尤其重要。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呼吸道传染疾病,在没有疫苗和有效药物的背景下,人类只能对其加以控制并学会与它共存。
彻底掐灭或让其自然消失,显然有些理想主义。
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缺乏有效疫苗和药物的前提下,动辄强调“零感染”,本身已经不是在科学抗疫,而是在搞政治工作了。
因为它暗示的是某地某长官抗疫有功,变相成了虚假政绩观的宣传。这一背景下,科学事实反倒容易被罔顾。
例如,冠状病毒不分户籍。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早期,那些区分京籍、非京籍的病例通报,多少也带有上述意涵。
从绥芬河到北京,我们得学会接受时不时出现分散、少数疫情病例的情况。那种几十天未有病例出现的情况,完全不能证明病毒已经消失、不会再次爆发更大的疫情。
事实也一再表明,病毒恰恰不理睬政治,无关国界、阶层、户籍,而是沿着自己固有的规律在发展。
强行违背科学规律,只能是抗疫和政治两头皆失。
反复的疫情难免让人灰心。
仍需警惕的是,端午期间,部分人员进出京不可避免。
虽然北京已明确规定,中高风险地区市民不离京,其他地区离京要有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证明,但依然会有不少人员进出京。铁路局数据显示,北京光是端午前那天(24号),就发送旅客达20万人次。
这样的人员流动,同样存在明显的感染隐患。毕竟,还是会面临检测假阴性、病毒潜伏期、检测之后到离京再到返京的路途风险等诸多复杂情况。
因此,现在下判断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还为时尚早。端午过后确诊病例数是否抬头,会是一大关键。
好在,随着北京防控措施迅速升级,检测范围迅速扩大,远高于确诊病例的增速,北京的检测感染率将持续降低,全民感染率也将很快稳定。
昨天,张伯礼院士就公开预测,北京疫情预计7月中下旬会清零。
总之,得承认疫情防控已转为持久战。与病毒共存,边打边生活,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分寸。
北京的做法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工作生活要正常化,新冠疫情必须露头就打,早日实现清零。
但两者兼得的图景具体怎样实现,还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