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四书《孟子》【98】

2016-06-16 华杉

舜能大孝,因为他自以为自己是世间大不孝之子,不孝到了父亲都要取自己性命的地步,所以更加反省自己,更加孝敬父亲。瞽叟不能慈爱儿子,甚至要杀死儿子。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世间大慈的父,什么问题都是舜的错。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朱熹注解说:不孝有三件事,一是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明明父母要求做的事不对,也不进谏,还照着去做,这样就把父母陷于不义了。二是家里贫穷,却不去工作挣钱。三是不结婚不生子,绝了祖先的祭祀。

为什么把无后看得这么重大呢?因为古人是一个宗法社会,家国同构,权力和社会资源是按血缘关系分配。祭祀祖先是家族最重大的仪式,也是国家最大的政治。家庙里祖先牌位,按左昭右穆的次序,一代一代传下来。如果不娶无后,到你这一代,你这一支就断绝了,父母给祖先上了一辈子香火,他想着以后没有人给他上香火了,那父母之心,祖先之灵,都不安。所以说无后为大。

舜呢,结婚没有禀告父母,这是失礼不孝的。他为什么不禀告呢,朱熹注解说:“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舜的父亲瞽叟,因为舜的母亲去世,娶了第二任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受后妻及小儿子的影响,瞽叟对舜非常恶劣,三人甚至几次合谋要谋杀舜,舜都机智地脱险,而之后对父亲和后母依然孝敬如故,对弟弟同样慈爱。舜得天下之后,还封赏了他们。

舜惊人的孝行为他赢得了名誉,但也不为很多人理解。王阳明给了一个精辟的解释——

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叟是世间大慈的父。

此话怎讲?

王阳明说:“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记得舜是我从小养大的,今天怎么不能讨我喜欢了呢?而不知道是自己的心被后妻所移了,总认为自家是慈爱的,所以越不能慈爱。舜呢,只想着我小时候,父亲如何爱我,今天不爱了,只是因为我不能尽孝,日也反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越能孝。”

这一番道理,真是精辟,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极致,遇到什么问题,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舜已经遇到全家人都要杀他的地步,他还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然,他保护自己也是毫不含糊,他的智慧,足以保证家人杀不了他。被父亲杀了,也是不孝,因为无后为大嘛,死了怎么能有后呢?所以孝行还有一条:“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如果父亲生气,暴怒,拿棍子打你,看见是小棍子,没什么伤害,就让他打;看见是大棒,有受伤甚至丧命的危险,马上就跑。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受伤就是不孝,哪怕是父亲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孝。

舜的父亲对他那么恶劣,当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他没有禀告父母。因为如果禀告了,父亲可能不允许他娶妻。不告而娶是不孝,但是不娶无后也是不孝,而且无后为大,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舜选择了不告诉家里。“君子以为犹告也”,大家都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正大光明的,是符合孝道的。

这也是“经权”的概念,告诉父亲是经,在这种情况下,不告诉是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读四书《孟子》【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