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今天读的是托马斯·福斯特写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我们先来说下托马斯·福斯特这个人,他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在学校主要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课,他的文学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他的书在读起来,才发现什么是读书人,才知道什么叫引经据典,也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无知。


这本书虽然叫《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有“如何”两个字看似像一本实用类书籍,其实它应该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整本书就是一个节奏:就是标题是观点,文章就是大量引经据典的论述,简单粗暴。在读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学名著的对比引用,让你忍不住自己点头同意他的观点,我想这和他文学教授的职业有关吧。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激发自己好想去读原著经典的欲望,而且不像上一本书那样功利,感觉到一个学问人的温文尔雅,满腹学识。


对了还有这本书的翻译很好,后面跟你分享其中翻译的一首诗啊,好有感觉。


下面分享书中的一个主要观点:


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这本书的第一页也是这句话


作者说:世间根本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作者引用了《追寻卡西艾托》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两部作品进行比较,说明这个观点。我没读过,所以不敢其评头论足。但是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武侠小说,所有地情节都是大同小异,比如说:杨过和郭靖,张无忌和段誉,感觉还有很多,但是读书少一时举不出来,但是这些人物都有相似成名经历。这是不是这个年代我们为什么不喜欢看电视的原因,因为故事看多了,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一点悬念没有。


当你听见这个观点是不是有点沮丧,那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了?


那样文学还有什么意思?


那样我们的阅读还有什么意义?


而作者认为:


那种发现以前读过的东西时感到的愉悦,那瞬间的快乐,虽然感觉很棒,但还不够,而意识到相似性会引领我们向前,通常出现的情况是,我们辨认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开始进行比较,发现相似性,结果可能会很奇妙,或者相互矛盾,或者很有悲剧性,或任何可能。一旦这样,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改变。不再只是为了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

——托马斯·福斯特

这个观点很类似昨天说的“适用边界”,在识别相同对比不同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原本的理解,超越原本这段文字所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同事也是在为我们的知识体系增砖添瓦。在循环的过程中,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在后面作者用四章分别阐述了:你读的西方文学作品很有可能来自哪里:分别是莎士比亚,圣经,童话故事,希腊神话。


至于论据是什么?不好意思,才疏学浅,真没读过那么多文学作品,还是西方文学作品。等我读过后,我可以回来再验证。


这本书应该算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值得反复读的书,特别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西方文学经典,如果这本书中恰巧也引用了,那就通过这本书还能找到它的“姊妹篇”,肯定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不再只是为了纸面上的文字所左右。


最后分享手中一首诗:


《柳林回声》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他与她,凝望一泓碧水,默默无言,


  虽未手相牵,却是心相通,


  水际倒映出,梨花搬愁容,


  依依难舍的心绪,涨满离别的池畔;


  两双眼,交望着水中的容颜,


  两颗心,在渴慕中悸动,


  各自品味着必尝的苦痛,


  徘徊于人世分离的苦海边缘。


  水面,睡莲伴着睡莲,水底


  恋恋难分,两张昼思夜念的脸,


  千般不舍,万般流连,终是凝噎无言:


  风乍起,面影动荡,随涟漪


  一会儿合而为一,一会儿又如此遥远:


  恰如两颗心,合在一起,唉,又如此分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间只有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