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第一章 为新兴技术而设计
物联网、可穿戴、机器人、3D打印、基因生物技术的到来,为设计提出了八项新兴技术设计原则:
1.正确识别问题
2.持续学习
3.系统性思考
4.多层面工作
5.连接人与技术
6.激发和促进变化
7.与跨学科团队高效合作
8.承担风险
第二章 设计材料行为
智能材料对于设计师意味着什么?设计材料的行为、设计实体产品的模式、设计实体产品的物理反馈
第三章 掌控手势交互设计
手势设计应尽量遵从于自然手势,在其基础上再设计/优化/简化,智能设备的交互体验需要注意:操作反馈、误操作、操作疲劳、手势冲突、多人操控等问题,达到自然、直观、身临其境的体验。
基于手势的用户互动体验由两部分组成:捕捉用户行为的遥感技术(通过跟踪算法,以操作距离来判断操作指令)、给用户提供反馈的显示屏幕(包括图像和声音)。这种原型设计,已涉及了交互的所有领域:小到单个的组成元素,大到系统层的全局提示——包括图像和声音在应用中不断变化的情景、易于理解的交互结构、得体的容错性和恢复能力,以及任何能够影响用户整体体验的因素
第四章 为可穿戴技术而设计
可穿戴市场可细分为以下四类:运动健身数据助手、医疗健康传感器、智能手表、智能眼镜
想要颠覆现有产品体验:一旦在可穿戴设备上完成某项任务所花费的时间,比你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进行操作花费的时间还长还麻烦,那就毫无胜算了。
可穿戴设备设计的基础要素:用户、应用场景及设备间的关联生态。这种配合将直接影响可穿戴设备的使用方式和功能定位。
可穿戴设备的特点:低调、专注、无需输入。
可穿戴设备的要素:
1.可视性:外观、上身效果、穿戴者的心理感受。穿戴部位有限,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同类型竞品,还要考虑同一佩戴部位的竞争力。另一解决思路是将设备模块化,将设备以多种方式佩戴在身上。其弊端有三:确保灵活性、增加研发成本、增加设备复杂度
2.功能定位:数据收集、信息通信、辅助功能、增强现实
3.屏幕显示:包括无显示屏、迷你显示屏、强互动式显示屏。
4.交互模式:基于微交互理论。手动操作、半自动操作(主导)、全自动操作。交互模型还有以下两个维度的考量:
多模态交互:视觉、听觉、触觉、物理按键,这些模式构成了信息的输出和录入,其中录入有语音(全局、监听、公开、识别)。单一的交互方式已经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流程。如何充分发挥每种交互方式的优势,并将它们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设计问题。
多设备交互:可穿戴设备作为更宽广的多设备生态的一部分,需寻找其在框架内与其他设备配合的应用场景与功能定位。不要纠结于不同设备的性能优劣,而是考虑设备间如何协作
第五章 物化思考与学习
永恒的设计原则:鼓励有趣的互动、支持自我导向学习、允许自查自纠、使学习有形、提供智能建议
第六章 为协作型机器人而设计
为机器人开发互动设计时要考虑的三大要素:物理外观、对使用者的认知能力、行为与肢体语言
研发解决方案的四要素:适合当下任务并可定制、连贯流畅的行为动作、自然的反馈、适合当前使用场景
如何选择机器人:性能、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可编程、可定制零部件、造价
第八章 嵌入设备:可穿戴技术的下一次革命
四种新兴的交互技术:基因工程、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统称GRIN。
当我们拥有无数小型传感器在身体内或身体外记录每一个动作时,我们不再依靠笨拙的身体运动,而是依靠细微表情或小动作,即可完成交互。
判断一个设计工具是否能够帮助设计师处理问题,需要评估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设计师理解相关设计参数,从而能够根据当前情况进行决策。
说明:未提及章节内容比较科普,且和我相关性较弱,在此不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