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理由溢与缺对改变态度的影响

熊猫书院-《社会性动物》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要求大学生们将一些枯燥无趣的动作重复整整一个小时,例如把东西装进盒子里,倒出来,再装进去,或者把螺丝拧紧再拧松。

随后,实验者要求学生们对门外等候参加实验的一位女士撒谎,告诉她实验非常有趣。同时实验者为此付给一些学生一美元,而付给另一些学生二十美元。在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请撒谎的学生们评价实验中“拧螺丝”等事的有趣程度。结果那些得到足够多金钱(二十美元)的学生认为“拧螺丝”非常枯燥无聊,而撒谎后只得到一美元的学生则认为,所做的事还挺有趣。

当发生撒谎行为后,“我撒谎”和“我是个诚实正直的人”这两个认知会导致失调,学生们会产生自我辩护的需要。此时,如果外部理由充分——有人拿钱让我撒个小谎,那么撒谎的行为就得到解释。而当学生只得到一美元,外部理由不充分——我不可能只为了一美元就撒谎的时候,他们只能转而寻求内部理由,转变态度使它符合行为,比如“我真的觉得实验里做的事挺有趣,我并不是撒谎”。

提供大量的奖赏,会导致外部理由充分,这样反而可能会抑制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家证明,在人们从事一项有趣的活动时提供奖赏,实际上会降低这项活动对人们的内在吸引力。他在实验中,让大学生们解一些趣味难题,持续一个小时。第二天则告诉部分学生们解出一道题就会得到金钱奖励,而另一些学生则同前一天一样没有奖赏。在第三次,两组都没有奖赏。这时候两组的表现很不相同,实验者发现,在第三阶段的自由休息时间,未获奖赏的组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题,而获奖赏的组则失去了兴趣。

当人在外部理由充分的情况即提供大量奖赏时,改变自己原先态度的可能性会变小。因为自己知道是受到充分外部条件诱惑下,才违心的做出相反的行为,但内心仍认为自己原先的态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自己受到了诱惑。

而在外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违心的做出违反自己原先态度的行为,此时外部条件不足够成为自己改变行为的借口,人们会逐渐转变自己内部理由即说服自己,是自己的态度做出改变,而不是外力使自己作出改变的。

这种心理暗示可以用在从内心改变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固有看法。这种外部理由可以是诱惑也可以是情绪表达,适度的不足以成为借口而又能让人改变行为的外力作用下,更能从根本从内在转变他人的看法。

通过提供大量奖赏,会降低一项活动对人们的内在吸引力。方法是在人们做这项活动时提供奖励,而人们在依赖做活动而获得奖励之时,自身是对奖励形成依赖,此时取消奖励会让人失去继续做这项活动的动力。原理还可以解释为把兴趣转变为带有目的的行为,会降低对兴趣的内在吸引力,例如有的人喜欢玩游戏是出于兴趣,而当把玩游戏当做职业去赚钱,很容易会对玩游戏失去兴趣转而成为工作只是为赚钱而玩,从而渐渐不会对玩游戏上瘾。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部理由溢与缺对改变态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