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惜。
对。一点都不可惜。
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一定知道我最近读的书是《断舍离》。
... ...
起因是最近参加了一次心理社区的线上公益讲座,《断舍离》简体中文版译者兼心理咨询师吴倩主讲。听完之后发现天呐,我原来并不了解“断舍离”,以前那些从各个渠道零散拼接起来的认识都太过片面,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断舍离”失败...
于是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书,花了一个晚上收拾了衣柜。整个人都松了,有种比体重掉到100斤以下还要来得实在而持久的快感。
带着这样的快感,今天就来说说为什么我把买回来一次没穿的衣服扔了,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张德芬
1. 致那些由于失心疯而被压在箱底的衣服们
据不完全统计,我的衣柜里,至少有5件买回来一次都没穿过的衣服,有些,也只穿过一两次。那当初为什么会买回来?啊!因为便宜啊!打折耶!因为从来没有过这种款式的外套啊!因为今年流行啊!
看吧,能沦落到压箱底的,没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穿起来很合适很舒服很喜欢啊!”
这里,其实包含了断舍离的3个核心。
1/ 所有的东西,只有用了才有价值。
特价不买不浪费,买了不用扔掉不浪费,占有它却不让它物尽其用,才是浪费。
2/ 在自己与物品的关系里,自己必须是主角。
裙子在打折,大衣的颜色超美...这些话的主角,是裙子,是大衣,而不是“我”。当主角不是“我”时,我们容易变成物品的奴隶,容易陷入失心疯的状态。
3/ 把时间轴锁定在现在,珍惜当下与物品在一起的时间。
把物品关系拟人化,想想你跟这个东西是喜欢和它在一起的好朋友关系(例如常常穿的衣服),还是充满回忆的前任的关系(明信片、笔记本、纪念品等),或者是万一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备胎关系(囤着的化妆品、压箱底的衣服等)。再把这些关系放到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轴上,就会发现我们把过多的精力和能量错位到过去和未来上,无形中给现在的自己制造了焦虑和混乱。就像那些买回来的鸡肋衣服,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不买后悔3分钟,买了后悔一辈子”的诅咒...
基于这3个核心,当我们在实行“断舍离”的过程中,就只会关注这3个问题:
Q1:我买这个东西是不是必须?(有没有其他替代物)
Q2:我用这个东西合不合适?
Q3:我用这个东西舒不舒服?
这样一看,那些压箱底的衣服,一次都没穿过说明我每次都穿了其他的衣服替代了它,我穿其他的衣服更合适,更舒服,所以不愿意穿它。
这种因为失心疯而买回家的鸡肋,这种本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不扔掉留来添堵吗?
“可惜”不是不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山下英子
2. 为“可惜”买单的正确姿势
之所以会有“扔掉这件衣服多可惜啊!一次都没穿过耶!”的想法,是出于珍惜物品的感情。这也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可惜”。
但实际上,“可惜”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如果在决定把这件物品带回家时就意识到爱惜物品之心的话,是绝对不会出现对它置之不理甚至是忘记了它的存在的情形。
如果在考虑要不要扔一件物品的时候用到“可惜”这个词,其实并非你对这件物品有爱惜之情,而是纯粹的执念罢了。只是你懒得去处理,觉得麻烦而选择的一种逃避。
一定要记住啊,不能尽其用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可惜。
所以,为“可惜”买单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我超级喜欢这件衣服,我把它买回来就想第一时间穿上它,展示它,分享它。正是因为“可惜”,才不会为了未来某一天“可能会用到”而将其无限期地保管起来,而是把它送到此时此刻最为需要的地方,物尽其用。
就像书中举的一个例子:
对于一座便利性很低,建设费很高的新车站,到底要不要继续建?“都已经建了一半了,现在要中止实在太可惜”和“不是,继续在可用性极低的车站上支出经费,实在太可惜。”
你选择哪一方?
3. 断舍离 ≠ 收纳术
简单来说,收纳术是用收纳神器把所有的东西规整好收起来,着眼于如何保管物品,是一种加法生活。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让空间保持变动流转的状态,是一种减法生活。
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达成的,就是打开出口,该扔的扔,该送的送,通过“舍”来减轻没用的东西带来的负重。同时锻炼拒绝的能力,守住入口,“断”绝对物品的执念。然后,通过行动中的“断”和“舍”来达到“离”的生活状态。
一旦开始了断舍离,到最后根本就不需要收纳神器,也不需要掌握收纳技巧,因为一切东西都刚刚好。
真心觉得,断舍离就是“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进行的修炼”。
... ...
我的第一次断舍离,从我的衣柜开始。在扔掉了2大包衣服后,觉得卧室空气都变好了。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会慢慢开始捣鼓床头柜、鞋柜、厕所、厨房、客厅...
减法生活其实并不是没有热情没有欲望,而是让欲望变得更精致。
最后,安利一部“扔东西狂魔”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嗯,插图全部来自于这部神剧)
或许你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