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的魅力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打印室的沙发上有厚厚的两摞,绿色的封面像这个夏日里凉爽的风。看标题——《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就充满魅力,再一看作者——赵希斌,这更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魅力,因为听过赵老师的讲座,风趣中给你无数的丰盈。“这本书应该是暑假老师们的精神食粮,一个马力十足的加油站”我心里想,“管他呢,先拿一本再说。”便以孔乙己式的心理占有了这本书,不过后来袁主任再发时,我就不用要了。

   打开扉页,单是前言就让我爱不释手,“什么是好的教学”在吸引我阅读的同时也引发我的思考。赵老师13年的研究意识到:一切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此,我深信不疑,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所有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生成的场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对教育的追求对知识的解读在课堂中得以“落实”,落实!

        好的教学标准是什么?赵老师用最自然最真诚的两个词汇给出了答案——高效与有趣。什么是高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怎样的能应对考试更能终身受益的收获就是高效。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收获并不只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什么是有趣?能引导学生富有热情的学习,是迷人美丽的教学。

       要做到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必须满足两方面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就是解决“教什么”,教学形式就是解决“怎么教”。二十年的教学阅历告诉我这两点正是通向魅力课堂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特别是近些年来,“展示,表演,喊口号,”不少学校还砸掉讲台等等,课堂上像赶集一样。或许这些形式能带来点快乐,但我在思索,孩子们感兴趣的是对真实的课堂还是在这种“闹腾”中能有短暂的解脱。不少专家呼吁:学习是静的行为,还孩子一份宁静的空间。有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们为了追求参与率,让学生多次讨论,看似“叽叽喳喳”很热闹,(有的甚至连这种假象的热闹也没有)可,事实上,没有安静的自主学习,他们能有多少是讨论得来的。这些表象的肤浅的教学形式,本质上还是老师认识上的不足。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促进高效有趣的课堂呢?赵老师详细地阐述了五个方面——引、问、比、动、趣。这是第二辑的内容。我主要是针对这本书第一辑的内容“如何把握教学内容”谈谈我的感想。我认为,教学内容重于教学形式,如果没有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或者是老师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即使再活泼的教学形式也只是杯水车薪,对知识能力,对学科素养起不了多大作用。赵老师这本书把教学内容放在第一辑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赵老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把握教学内容——高、思 、实、正、通。高指的是高层次的学科素养;思是指高层次的思维;实是指扎实的学科基本功;正是指正确先进的价值观;通是指通联广达。              

   我想先说说“高”和“正”。重点说说“高”——高层次的语文素养,我是教语文的,我认为语文教学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就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它必须是超越知识能力之上的能够带来终身发展的,能够涵养生命的,主要体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赵老师从四点解析了高层次的学科素养应做什么。这几点像几面闪光的镜子映照我们的课堂,当然,也为我们的备课指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做法。其实,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只是知道这几点还远远不够。因为要做好这几点,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我们现实不少的语文课堂(也包括我自己的),都在一目了然的浅层次的知识上打转,学生已会的,教师不厌其烦“引导点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不会的,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气息老师们反而置之不理,其实不是老师们不想理,而是自己难以发现,只有照着教参或现成的教案搬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感到味同嚼蜡。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和文本做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做本钱的。对《木兰诗》这样的经典文本,没有学养做本钱,不管主观上多么开放,也是读不出女英雄的文化和艺术奥秘的。   ”为什么名师的课堂让你拍案叫绝,让你有余音绕梁之感,主要来自于他们深厚的解读文本的功力——丰富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获得也只有读书。

   赵老师后文所谈的“正——通联广达”的五个方面,也是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识,教师不仅是专家,也是杂家。而这个专家和杂家都需要教师以仰望星空的理想脚踏实地心态去读书,去学习。梁启超曾告诫梁思成“书宜杂读,业宜精钻”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书籍的涵养,别说学科间的联通、不同领域的联通,就是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通教师就很难引领学生做到。

    所以,读这两部分我收获的不仅是理论上的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主要的是内心的一种自觉意识,一种危险意识,那就是感觉读书已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否则,才真是误人子弟呢。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才能提升感受力,增强感悟力。捧起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以读书养育的课,才能如赵老师所说的——文化传承,人生感悟,情感共鸣,美的熏陶。才能形成有魅力的教学。

      至于“思”“实”“正”这三方面,我最想说的是“优化学生的记忆”“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教育不能靠灌输”这三点。

    “优化学生的记忆”就是不能将记忆和“死记硬背”画等号,应以理解为基础,在应用过程中进行记忆,且加强记忆的趣味性。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和诗词教学。有些教师喜欢在学课文前就让学生背下来,单纯机械的背诵并不难,可是也很容易忘掉。我的做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背诵,孩子们明白了诗词中的意境,知晓了文言课文中的某种情感,心领神会之后,背诵就会是一种享受。再让孩子们背李煜的《相见欢》时,我让看着插图背,《岳阳楼记》时,我让打着快板背,《宣州谢朓楼饯别教书叔云》时我让谱成歌背,孩子们兴趣盎然,效果很好。学过诗词后,我提倡他们把诗词写在作文中,于是孩子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或美丽或豪气的诗词佳句。

      “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我觉得和创造性思维相辅相成,一个只会学习而不会怀疑的人只能是书呆子,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人,是应该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保护孩子们的每一个批判性的发问,每一个灵感,每一个奇特的想象,哪怕你觉得他问的是那么无用。想起来我在教《柳叶》一课时,这是多年前的事了,当我刚导入新课,写下课题,有一个孩子说“坟头上好栽柳树”,这是个平时调皮的男孩子,他说完大家都笑了。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他只见过坟头有柳树,他不见得知道为什么栽柳树,于是我就阁下课文,说着他的话题聊起来,这是一次多好的文化渗透啊。

       “价值观教育不能靠灌输。”我认为语文学科是最能进行价值观教育了。但,我们的教育有时候太苍白(有些课堂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孩子真实的体验,“当一个人的心被震撼了,被触动了,他的价值观才可能建立或重塑”。每到这个环节,我们的课堂更多时候是让孩子们谈感受或写几句话,好像这样说说写写就能穿透心灵。当然,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但我觉得还是隔靴搔痒。记得再执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因为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我在课件上插入了几个真实的伤害园林,伤害旅游景区,伤害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图片时,孩子们是多么的愤怒。然而,这样的课堂我做的只是少数。

      总之,赵希斌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好书给人的不仅是书中所讲的理论,还应能引发你的思考,引发你对自我的审视,这才是有魅力的书。阅读这本《魅力课堂》,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魅力课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