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5G更大的发展在于产业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近日表示,移动通信的发展从1G到4G都是面向个人的通信,但5G不仅带来更大的带宽、更高的速率,5G更大的发展在于它所定位的应用场景、产业应用和大量未知的应用创新。

对于5G的应用场景,邬贺铨指出,其主要定位于两类:一是低时延、高可靠。主要面向的应用目标是高铁,未来要保证500公里时速下流畅的通信。另外是实现车联网,将来,我们利用5G可以避免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此外,现在比较时髦的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不仅依赖于高带宽,还要延时少,未来AR、VR蕴藏巨大的产业应用。

二是低功耗、大连接。5G的目标是1平方公里支撑100万个传感器,物联网节点能联到网上,这是非常高密度的大连接。在节点上,之所以要面向物联网,这是为了适应现在提出的工业4.0、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这些都需要大规模的传感器。而现在的物联网一般都是碎片化的,未来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大片连接,5G可以支撑起这类连接。

“这些是5G设计的应用场景、目标,当然在产业应用、消费者之外的应用也未必等到5G才开始。”邬贺铨说,现在国家在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也是想办法把4G应用到产业上。现在电子商务的移动化已经很明显了,一些大平台的订单超过八成都是移动终端发起的,将来,随着5G时代移动终端能力更强、带宽更大,终端会连到云上,它能做的事情会更多。

邬贺铨认为,未来5G更重要的应用应该是产业上的应用,这也是未来运营商的一大业务增长点。在3G时代,没人会想到微信会在4G时代被如此广泛地下载使用。同理,在5G时代将会诞生哪些超级应用也是未知的。在邬贺铨看来,很多应用不是在产品开发之前就想好的,很多应用是产品开发之后才出现的,“所以我想只要有了5G能力,广大的用户会产生更多的应用创新”。

邬贺铨展望说,未来移动通信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帮助缓解交通拥堵,通过大数据技术融合制作实时动态的交通流量图,方便驾驶员和普通人出行。此外,未来移动通信甚至可以帮助大家实时查看身边PM2.5的状况,实现手机取代PM2.5测量仪。

面对5G带来的“泛在化”挑战,邬贺铨说,5G不仅要适应人的通信,还要适应物联网,物联网是低速率、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这与人的终端不一样,怎么把不同的终端需求结合在一起,这是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在产品开发的时候,不能仅仅追求某个单一指标,必须兼顾功耗、成本、可靠性等多个指标因素。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5G更大的发展在于产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