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出门前,搞定两件事(下篇)

继续「时间管理」的话题,上次说到出门前的第一件事:「反馈」,今天要讲的是第二件事:「每日计划」。

首先,做计划,必定要搞清楚什么是计划,我理解为对「5W+1H」的解答,即:

  • What(做什么):明确问题与目标
  • Who(谁来做):是委派他人还是独立作业
  • When(什么时间):适当的起止时间
  • Why(为什么做):即需要明确价值与奖励,触发行为
  • Where(哪里做):为任务构建情景,集中处理
  • How(怎么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持续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计划有两个维度:

  • 时间维度:其本质是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制定长期目标,并分解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一个或多个项目组成,把项目再细化为任务和行动分配到月、周、日中执行,通过定期反馈、调整,以达成目标。
  • 内容维度:通常而言,我们所做的计划,无非是对生活、工作、学习这三个范围内的事件进行组织排列

OK,以上从两方面非常粗略的对「计划」做了一些梳理,下面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上来,怎么做「每日计划」?其实,可以算作GTD流程中的一部分吧,我假设大家都是新手,我带着大家从准备到流程一起过一遍。

Part1:准备

1.工具

目前个人觉得值得推荐的工具组合即「Doit.im+纸笔」。Doit.im大家可以百度「易仁永澄」,他在博客和多贝上都有介绍使用原因以及怎么用的方法。

至于纸笔,它在便携性、输入难度上都没手机方便,但通过纸笔把要做的事一件一件按一定分类和优先顺序排列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好处在于理清思维,那种感觉只有你真正做过才能体会。

2.分类

按合适的粒度对把任务分别放入不同类别的任务盒子里,可参考上面提到的生活、工作、学习,也可以划分得跟细致一点,比如永澄老师曾经提到的工作、身体、家庭、兴趣、素质、社交。

3.填充

即把列出的任务填充到适合自己的工具中,在填充的时,需要识别任务的性质:是否重复任务。如果是重复任务,则把它填充到日程中,如果不是则放进清单系统(待办事项或下一步行动)

「技巧」:在日程中添加高频率重复任务时(指每2-3天重复一次的任务),不要根据对任务真实发生频率的预估进行设置,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旦发生中断或变化,就需要重新设置任务把它带回正常的频率。

我的办法是把所有小于3天的重复任务都设置成每日重复,这样一来,不仅每天都可以检视任务是否属于今日待办,也避免了重复设置带来的麻烦。

流程

1.回顾

在你回顾前一天的任务时,计划的流程就已经开始了。通过回顾昨天的待办清单,一方面了解项目或任务的进度情况,另一方面检查是否有未完成的任务。面对积压的过期任务,你有三个选择:

①收集:放入任务收集篮,待会重新制定完成计划;

②将来也许: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做计划执行;

③删除:删除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一种灵活的策略,尤其是当你发现继续执行任务带来的性价比很低时,应该考虑删除,而不是转牛角尖。

2.收集

这一阶段,我们考虑的是做不做的问题,把收集篮里面需要今天执行的任务全部放入今日待办清单,为计划做准备。其实在做回顾的时候,已经完成了部分收集工作,现在只需要在大脑中重新检索生活、学习、工作三个盒子,是否有新任务进入。

3.计划

把每条今日待办中的任务代入到前面提到的「5W+1H」中:

①尽量给任务安排明确的起始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同时处理多个任务而降低效率,而专注于当前最重要任务。当然不是所有任务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有时候也会因为拖延或紧急事件等因素造成一系列任务的延迟。

构建情景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醒哪件事对应哪种情景,而是为了方便我们把相同情景下的任务集中处理,从而提高任务完成效率。

③描述任务可以加强触机的形成,比如我对阅读RSS这个任务的描述:每天在上下班途中利用碎片时间清空订阅的RSS。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时间-每天、场景-交通、做什么-阅读RSS、完成状态-清空订阅的RSS。通过不断重复的对任务描述,给自己暗示,当处于交通场景下,你的触发机制就会起作用了。

我现在很少把优先级应用到计划中,因为任务优先级常随时间、任务进展变动。但我并不是说要舍弃优先级的概念,而是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立即处理的任务上,搞清楚当前时间段那件事情对我最重要比为任务随意指定优先级显得更有价值。

OOOOOOOOOOK,关于计划,差不多就这样吧,但还得罗嗦一句,计划也许会让你产生一种尽在掌控的错觉,千万别忘了只有真正执行才能产生价值,只有持续反馈总结才能不断优化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8月31日:出门前,搞定两件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