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句三百年前的承诺

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初二(10)班   朱谢浩

为了一句三百年前的承诺_第1张图片

曲阜孔林圣冢之侧有多处景点,“子贡庐墓处”便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处。当年,先师孔子去世后,子贡为其结庐守墓整整六年,世人以“忠义”称之,后人为其立碑纪念,子贡因此流芳百世。

无独有偶,在北京广渠门外,有一个佘氏家族,只为一句祖训,世世代代为明末大将袁崇焕守墓整整一十八代,时间跨度长达370多年。

这只是一个朴素的百姓故事,这是一户淡定的市井人家。袁崇焕也不比孔仲尼,知者寥寥,历史也不会给予佘氏家族圣徒般的荣耀。他们只是平常的百姓。但是,这个古老守墓家族的故事正因此而更加感人。

它孤独、隐蔽,甚或有些凄凉。

他们家族一代又一代的人,习以为常的去做着同一件事,一做就是十八代,一做就是370多年。他们把“忠义”二字兑换成常识和习性,演绎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朝暮暮的生活。

故事的源头要从明朝末年说起。

那时的明朝,大厦将倾,国势日殆。后金犹如一头巨鲸,肆意吞噬着大明的国土。袁崇焕,明廷中唯一能阻击后金的人,他为忠义而战,也为忠义而死。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后金军自遵化入关,抵达京师。形势危急,袁督师风雪中驰援,大败后金军队于北京广渠门下。古时的战场已经成为今日的繁华之地。战斗取得胜利,但是,昏庸的崇祯却中了敌人的反间之计,他把抗敌的英雄视作叛徒、汉奸,骂他为国贼!

崇祯三年九月初七,袁崇焕蒙冤而死!

他死后,不明真相的群众争相去食他的肉,喝他的血,他那颗永不瞑目的头颅竟被高悬于城门高高的旗杆之上,忍受着比天还大的冤屈和万民的辱骂。

只是,“忠义”二字毕竟还在人心。

夜晚,月黑风高。一个矫健的黑影攀上了城门的高杆。第二天,人们发现,那颗被千万人咒骂的头颅不翼而飞了。

这条黑影,正是佘氏先祖,袁督师的旧部——佘义士。

这个广东顺德人,他的故乡距离北京有千万里之遥,为了他的统帅得以安息,为了使袁督师的墓地不被破坏,他决定隐姓埋名,结庐留京为督师守墓。

他嘱咐家人,自己死后,将自己葬于主公墓侧,并要求子嗣永不为官,勤于读书,世代守墓。

这份遗嘱成为一个不变的承诺,它为一部长达370年的忠义故事奠基。袁崇焕,这个忠义的冤魂终于得以祭祀,昭雪!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了现代。此时,守墓的已是佘家第十八代的佘幼芝老人。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世人对袁崇焕的评价也起起落落,同时代的遗迹大多已经沧海桑田,唯有袁崇焕的墓地青草郁郁,宛若当年。

佘氏家族的生涯故事和袁崇焕的墓地命运就像鱼和水,早已融为一体。人和墓,相互依偎,共同守望着“忠义”,亘古不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袁崇焕之墓,也是佘家人的精神象征。

墓即宅。守即业。死即生。

当初,北京城改造,袁崇焕墓面临着拆迁的危险。正因为此,佘氏家族守墓的故事经媒体传播广为人知,这个古老的守墓家族终于褪去了历史的隐秘,他们以一个家族的力量守护着一个忠义的灵魂,也守护着古老中国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曾经有人问佘幼芝老人后悔不后悔,埋怨不埋怨祖宗?她以一句诗相答:“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佘家人,守的是墓,望的是“忠义”,他们守望的是公共伦理的大义!

问世间,何为“忠义”?这个古老而隐秘的守墓家族的故事便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2017年03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一句三百年前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