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潘金莲

以前在课堂上对安娜的印象,是一个在旧时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人,是思想独立又充满个性的女性的代表,她人生的悲剧最后是归结与社会的,而与她自身仿佛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

在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后,我想到了潘金莲,两者的故事几乎是一模一样,被封建家长制的婚姻制度牵制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而后出现婚外恋,安娜和潘金莲都是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所谓的幸福,也都是以悲剧来结束。

可同样是出轨,为什么说安娜是勇于追求幸福,而潘金莲却成了中国荡妇的代表呢?当脑海里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内心其实是很震撼的,不仅仅是后人对二者评价落差如此之大的感慨,更深一层的是对东西方不同思想教育的思考。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便是造成这一落差的根本原因,在中国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却要求女人一味的追求贞洁牌坊,而这就要求女子遵守“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中国古代女性的这种道德规范就好似男权主义的附属品,女子这样做了才衬托的男子的无上权力,这种思想也顺带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女子无才便是德导致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记得黛玉刚进贾府时说自己读过四书,这个时候其他女子便笑话她,以至于后来宝玉又问她是否读过书时,她便改口道未曾读过。那个时候女子读书便是一件不齿的事情,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别人说什么,她们也就听什么了……所以称潘金莲是一个历史丑闻也就顺其自然了。而西方自文艺复习就倡导人文主义,他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接着启蒙运动更是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追求自由与平等,反对愚昧无知。西方随处可见的女首相,女总统,在中国几乎没有,仅有的武则天也是踩着无数人的头颅才勉强登上皇位,在当时的社会也算是骇人听闻的事了。

现在再来看安娜与潘金莲的处境也就不足为奇了,思想不同导致对同样事情看法的天壤之别,就如学文与学理的两个人会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看问题一样,文科生感性,而理科生会更理性一点。何况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呢?

另外,我觉的安娜与潘金莲又是充满了自私的两个人,为了一己私欲,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安娜与其说是为了追求幸福,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她的私欲,把她的情人沃伦斯基放到现代来讲,任何一个有理智的男人都不会对一个已婚并且有孩子的女人死缠烂打,大概任何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了这样的事情都恨不得要给他两个耳光吧,可安娜却爱上了她,甚至抛弃了所有去跟他在一起,安娜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这些竟抵不上一个花心且不负责任的沃伦斯基。把自己的快乐建构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我永远都把她叫做自私自利。

人们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耿耿于怀,一旦得到了,就也变的没有那么重要了,什么都是。

托尔斯泰说:“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是幸福。”这也是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出现的一句话。

无论是以理性或者感性的视角去看待这部作品,它都是当之无愧得文学瑰宝。

安娜与潘金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娜与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