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时下教育之怪现状

——读《中国教育现状:缺失的制度+焦虑的家长+疲惫的学生》

按语:旅美教育家黄全愈说:“考上北大、清华的只是一流的考生,并不是一流的学生,更不等于一流的人才。”

上高一的孩子期中考试的结果出来了。与往昔比较,这次成绩近乎经历了滑铁卢。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委屈神情,作为家长内心可谓是打翻了五味杂陈。而身为教师,从职业的角度仔细回忆孩子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要义。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当付出与回馈不能匹配,而且发生巨大的背离时,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孩子所遭受的委屈看在眼里,但内心思考更多的当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从因果论的角度看,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和多因多果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就孩子学习中出现的这种暂时性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推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是复杂的。但其中有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中国现行的教育生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远远突破传统的模式。新标准,自然就有新的要求。这种新需求最终要通过教育进行落实。正是为了给新时代的新教育的革故鼎新保驾护航,“国一号”——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出台的第一部指导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意见和“部多条”——教育部为了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从业规范而出台的多部专门性的文件从顶层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宏观的要求,而且从制度的层面划定了清晰的路径。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高层关于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地域特点,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相应地出台了一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以往比较,能够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出台专门性的文件指导和规范教育还是前所未有的。政府之所以对教育投注这么大的关注度,一个方面说明对教育的重视,他们已经充分体认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已经意识到现行教育存在的弊端,一些顽疾如果再不进行割除,其对教育的发展和对国家和民族振兴将会贻害无穷。作为教育大军中的一员,当看到这些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层层下发,并被严格要求层层落实时,似乎感受到新时代新教育的春风即将吹来。

可是,理想毕竟是理想,现实毕竟是现实。文字只能是文字,当具体落实遇到现实时,所有的美好都失去了应有的况味。就中国教育的现状看,“国内学生压力大,学习时间长,成本居高不下,整体成材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奥数、特长成为敲开名校、重点大学红砖的时代,催生的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成为社会上亮丽的风景;当政府从制度的层面对奥数和各种特长生动刀子后,那些极富个性特色的培训机构似乎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冷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和蓄势之后,各种以迎合家庭需求的与时俱进的新的培训模式又似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华夏大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成为商家为赚得盆满钵足而精心设计的标语后,其释放的巨大磁力吸引着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而当“课堂不教,课下教”的现象经过部长在世界媒体的闪光灯下曝光之后,公众隐隐感受到对教育进行大手术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整治拉开了序幕。但是,一段热闹过后,认真审视教育的现状,除了留下一些响亮的口号,创造一些新的教育管理名词外,真正触及教育沉疴,并进行割除的似乎没有多少。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看上去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是当换了门庭,改了口号后,违规违法也就变得名正言顺;下大力气减轻学生的负担,结果是“课业减负的问题,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但适得其反。以前只是初中高中学习负担重,现在小学幼儿园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只是学生压力大,现在家长的负担比学生还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背离,症结更多集中在教育体制的本身。“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机制,让“大部分的人,为了取得这场卡位战的胜利,他们只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各种备考之中,全力以赴,拼死一搏” ,“为了上大学,在高中就得拼命;为了上好高中,初中就得加班加点;初中和小学连着,所以小学也不能放松;好小学入学要选拔,那就得从幼儿园开始努力” 。于是就出现了“大家都在为分数,奔独木桥,拼命拿钱补习或辅导,家长和学生已经身心非常疲惫了”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繁忙景象。而与这种教育体制遥相呼应的,则是社会盛行的“学历论”和“名校论”。自孩子踏进学校的大门,一道隐性的教育“星光大道”在家长和社会的双管钳制下就开始在脚下铺就:名牌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重点班,重点高中的尖子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享受好的资源,接受好的教育,拥有终生发展的优质人脉资源,这样孩子的未来将是一片艳阳天。放眼大江南北的高中教育,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把向北大、清华等“985、211、双一流”高校输送生源作为至高荣誉,也作为立校、兴校追求的最高目标。学校要发展,家长期盼孩子成才,老师要借学生扬名立万,三座大山重压在孩子孱弱的肩膀上。为了达成各方的心理需求,孩子只能“热爱学习、刻苦用功、心无旁骛、擅长考试”。其结果又怎么样呢?放眼天下,认真审视经过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生存境遇,由于他们“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讲诚信,创造力不足”,导致“毕业找工作越来越难,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也一天比一天低”。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几千年前辈老祖宗重视和强调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被当下人束之高阁,在“唯考试论和唯学历论”的作用下,大量的极富天赋和潜质的人才被埋没,甚至被扼杀。苏格拉底说:“我是一个助产婆,我的任务就是将真理从学生的心里引导出来。”“学习的本质一定是建构和引导。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进行知识的建构!”行走在中国教育的征途上,不论是负重前行的家长,还是难以承受生命之重的学生,还有很多失去自我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调整思维,尤其是学校和家长。只有让“学生明确个人的人生目标,并明白受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而非目的”的道理,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的价值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如果真正能够实现这样的佳境,家长和学校也就不需要谨小慎微,诚惶诚恐;社会上所有的应时代之需的红火的教育培训产业也就可以打烊歇业了。(安徽省霍邱中学 陈士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说时下教育之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