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魏yuan
1.
学会去发现美,到底可以干嘛?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树木,我想着这个问题。美术就是要去发现美,然后体现美。学习美术这些年,真正开始画画还只能算是这几年的光景,过去自己是学生,画画是为了考学,大学画画是为了如期拿到毕业证,现在工作画画是为了让手不生,从而可以教学生。
“通过画画去发现美?到底是干嘛?”我不知不觉就冒出了这么个想法。
这个想法萌生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必须要想清楚。因为这个问题很关键。一是让自己可以更加清楚这个东西的意义,想清楚意义,我的动笔会更加有动力和有道理。二是觉得既然我已经开始想这个问题,从某方面来说这就是危险的信号,因为我要是想不清楚,也许就是清醒地放弃,要不就是继续保持浑浑噩噩的样子,而我宁愿做个明白鬼,也不想做糊涂人的性格,必然会选择前者。所以我必须弄清楚。
2.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油画家刘昕,文章中摘录了刘昕的一句话:我是一个自然主义画家,我画生活中能引起我情感共鸣的人和物,并追求真实体验,追求作品中自己精神层面的真实流露,但是不管是为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还是技术层面的体现,我都会做到一点,就是让自己的画打动观众。
这篇文章中夹杂着一些刘昕老师的油画,我看着那些静逸的静物油画和人物油画,体会到他所表达的观点:通过这样自己精神层面地自然流露来打动每一位观画者。
于是我找到了一个答案:为了发现美而画画,就是为了打动观众。
4.
在一次水彩画会的聚会上,范老师的一番表达,让我有了拓展这个答案的想法。
范老师说:“我教书40年,画画也差不多有40年了,这些年画的画不计其数,每一幅画我都投射了自己的一个感受,如今到这个年纪还是爱追求这种感受,总的来说,我觉得吧,有一个东西去追求,获得的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为了打动观众而绘画与一幅作品是我们自己的表达,二者的驱动是否矛盾?仅仅是为了打动观众而绘画的理由是否足够的充分?是否也是因为我们为了将我们自己打动,才有了这样的驱动?
范老师的话中,我感受到很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意味,我觉得为了发现美的绘画表达,好像不仅是为了打动观众了,它还是一种为了打动自己的追求。这种感觉让我们总是欲求不满,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画作尝试,将自己打动。
5.
“打动”是绘画的关键,如何让作品具备打动的属性呢?关于方法的讨论,是要想清楚,并且讲清楚的。范老师的画中,让“打动”别人和自己的方法有了显露。
通过他的那一句“每一幅画我都投射了自己的一个感受”,让我想到“立意”二字对于绘画的巨大作用。这个作用两个层面来讲,它可以这样来分析一下。
一、立意对于画面的作用。
一幅画,都是我们自己感受的投射,那么我们肯定就会去想这种感受应该怎样去表达,表达落实到实际无非就是绘画的笔触和色彩地运用。例如:一幅画要传达出比较安静和谐的感受,我们所用的笔触可能就需要跳跃性更小一点,变化不要那么频繁,颜色方面,对比的方面我们想要更加注意减弱,这样笔触和色彩的双重呈现,可以让我们的画面有一个更加清醒,直接的效果体现。我相信当我们通过立意讲我们的画面进行精心调整之后,画面效果一定会打动自己也打动别人。
二、立意对于发现美的作用。
当情绪好的时候我们看再阴暗的东西,都会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看再阳光的东西,都只能感受到其中的冰凉。这一点无需多做解释,这是人的正常感受。那么“立意”就可以这样来解释,当我们确定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之后,我们会努力去发现其中与我们意思相对应的东西,我们会更加知道如何去去表达,并且将这个表达呈现得更加清楚。例如:当我们处于某些情况下,需要去表达一种高兴的感受时,就算只是面对一堆掉落的枯叶,我们也能够通过他们的某些颜色或者某些形态来体会其中的美好,也许是那种还带着一点生机勃勃的黄绿的启示,或者是东倒西歪仿佛跳来跳去的孩童形态,这都是可以被我们通过观察获得的某种合理诠释。
6.
这样,我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逻辑。发现美的前提是“立意”,带着某种情绪意思的眼光来发现,这个美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体现,而绘画是一种发现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必须通过打动人才能有所持续,这都是相辅相成的阶段。
我不相信一个没有立意的表达,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我也不相信没有合理表达方式的立意能够有多大的意义,别人无从知晓,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7.
文章中描述刘昕老师习惯去一些旧物市场淘宝,他说他喜欢在这些生活中不那么起眼,常常被遗弃在某些角落的东西上寻找一些与他的自我感受相符的物件,然后根据不同材质的搭配来组合他们,从而构成画面。
这段陈述,让我体会到刘昕老师用心生活,用心创作的态度。也让我感受到发现美的角度,可以是多么宽广。只要你带着立意的态度,潜心去发现,去感受,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可以找到属于你喜欢的那一个角度的,而且这样的举动,因为有惊喜出现,它会让你乐此不疲一辈子。
8.
突然间,我对于“一花一世界”对于这句话,我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