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

“一言不合”就尬舞,想必是国人对印度电影最深刻的印象。早在20 世纪 50 年代印度电影《流浪者》,其中的幽默俏皮的歌舞,就已让国中国人第一次领略了印度的民族风情。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度电影《大篷车》在国内风靡一时,更是让一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顺口溜传遍大街小巷。

“歌舞”似乎成了印度电影的烙印。“逢印必舞”的魔咒,即使曾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未能逃脱。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1张图片

吃饭要尬舞,洗澡也要尬舞

开心尬舞,不开心更要尬舞

表白用尬舞,连接吻也用尬舞

讲真,印度电影的主打歌都应该换成,林夕做词曲、陈慧琳演唱的《不如跳舞》

(聊天倒不如跳舞……谈恋爱不如跳舞……继续跳舞……不如跳舞)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2张图片

话说回来,你可知道,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呢?

首先,这是传统宗教的的影响。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而湿婆是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在印度教的教义中,舞蹈是由湿婆创造的,湿婆神是舞蹈的化身,因此,印度人把对湿婆神的崇拜表现为对舞蹈的热爱。 即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比如聚会、结婚等活动,他们也习惯用歌舞的形式来表达情感。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3张图片
湿  婆


歌舞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备受印度人民的推崇。所以在二十世纪当歌舞与新奇的艺术形式——电影“联姻”时,“歌舞”理所当然地成为印度电影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环节。

这与早期的中国电影都是“功夫片”有着共同之处,即便到今日,武林经历“搏击浩劫”之后,功夫元素仍将一直是国产电影输出海外市场的一大卖点。

其次,这是避免“阉割”的一种取巧。

很多人只觉得印度电影主打爱情、喜剧等元素,但并不了解其实在印度电影诞生之初,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其审查制度是十分严格的,特别对色情元素的管制很严格。然而印度的其他艺术,如雕刻、绘画等,可以大胆地表现情欲。因为毗湿奴———印度教三大神灵之一,他有一个化身就是情欲的象征,而且印度教徒非常崇拜湿婆的林伽,认为性和情欲是神赐的。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4张图片
毗湿奴

为了避免被审查制度的“阉割”,且又能表达内心正常的本能冲动,聪明的印度人选择了“舞蹈”这一和性本能有着深刻联系的元素:暧昧游离的秋波, 欲说还休的语言, 若隐若现的肢体, 似迎还拒的接触, 以及类似聚会和仪式的群众歌舞, 这一切都十分独特巧妙地宣泄了印度人在电影中对艳情的期待。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5张图片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6张图片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7张图片

这正如笔者之前所写的《电影审查:毁掉杰作还是成就杰作?》中所提到的“伊朗电影”的发展一样。为什么伊朗电影一段时间里会变成“儿童电影”的代言人,答案很简单:严苛的审查制度下,不论成年男女的任何亲密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所以只剩下“儿童的视觉”这唯一的叙写方式。

其实前段时间在国内泛滥“抗日神剧”也同样是审查制度下的一种“妥协”,因为其他现实题材都或多或少会有被毙掉的风险。但抗日神剧就不一样,导演编剧集体跑偏——竭尽全力突出一个“神”字,即使“八百里开外一枪打死鬼子(八百里是北京到呼尔浩特的直线距离)”这样的无厘头也成了一代传奇。

再者,这是电影制作的需要。

曾经Discovery频道的纪录片《亚洲电影·印度》就有叙述:在上个世纪,印度的很多人是比较贫穷的,所以看一场电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于是花了钱进去影院看电影,都会希望电影要长,这样才够本。

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_第8张图片

资深电影人蔡澜老先生也在书里讲过一个故事:他曾与一个印度电影的制片人聊天,说在印度制作的一出电影,时间不到三个小时,观众根本就不买账,甚至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制片人在电影后面加了一段长长的歌舞,凑足时间。

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印度电影一般的时常都在3小时左右,而在这个时间里,不乏许多为了延长片时而滥竽充数的歌舞片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电影角色本来“相安无事”的剧情发展时,忽然一阵牛头不对马嘴的“舞林风”袭来。

最后,这与市场的推动息息相关。

著名的印度电影导演戴夫·阿南说:“印度的电影就是歌舞电影,最好的印度电影中的歌曲与舞蹈都非常动人,备受观众喜爱。如果歌舞好,你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好的歌舞正是电影剧本的精华所在。 ”

据说在印度的乡村电影院里,如果片中有一段歌舞特别精彩,观众会要求倒回去重放一遍,不然就不许接着往下放。


“电影歌曲已是宣传影片成功的关键。”这么多年来下来,印度电影和歌舞已经密不可分了,很多电影都会在上映前先出唱片,然后没几天就收回了成本(印度电影普遍投资不高)。在印度,音乐工业和电影工业是共生关系,音乐市场的50%以上是电影音乐。

而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印度电影的制片人就尝试在影片发行之前先推歌曲,并且取得了成功,这种单独售卖的形式能有效收回影片的制作成本,所以沿用至今。

近些年来,如高质量佳作《巴霍巴利王》、《摔跤吧,爸爸》等印度影片都开始有意避免了跳舞的情节。因为这样的无厘头和“硬尬舞”真的可能让一部佳作毁于一旦。

而笔者觉得,真正让人看着舒服的歌舞应该是为剧情而生的。就如《爱乐之城》推动剧情和烘托男女主角感情所用的歌舞;以及《爆裂鼓手》中为了调动观众情绪而随时穿插的乐队合奏、鼓手solo等等。只有当歌舞这样的佐料真正配搭好剧情、演员这些“大菜”之后,一场荧幕盛宴才能完整、顺滑地呈现在广大的影迷面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大未解之谜:为什么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