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

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千多年前的中日白江口之战,这一战之于大唐帝国可能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局部战争,然而却关乎这日本的国运,他们派出了全国的精锐部队和所有战船,企图一战安天下。

日本海军的战舰远小于大唐水师,为了弥补战船上的劣势,勇敢的日本军人纷纷爬到唐军的甲板上,他们希望以白刃战的方式取得最后的胜利。日本武士掏出利刃,大喝一声然后扑向唐军。燃鹅,他们很快就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他们老老实实地待在船上,即使被唐军的大船撞翻,还有希望抱着一块甲板逃生,再不济就算淹死还能留个全尸。

可是一旦上了船,想怎么死就由不得他们了。唐军装备中最厉害的并不是巨型战舰,而是每位将士手中的“唐横刀”。唐刀是中国冷兵器史上的巅峰之作,央视纪录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刀剑专家用复原的唐刀轻松将一头猪腰斩。而日本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制刀技术,完全是模仿和学习,所装备的战刀还停留在汉代环首刀的阶段。

大家都知道,攻具和防具之间的不断博弈从来都是推动武器发展的重要力量。南北朝时期,中国冶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铁质重装甲以其强大的防御力,逐渐被各方军队所接受。到了大唐盛世,唐军已经普遍装备了以明光甲为主的铁甲。而日本军队所装备的最好铠甲,其防御力也仅能达到汉军鱼鳞甲的水平。

双方在攻、防两方面都差了一个世代,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屠杀。战争过后,日本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弱不禁风,要想变得真正强大就必须向敌人学习。

在古代像唐大刀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制作工艺都是绝对保密的,而且自秦始皇起,历朝历代都禁止民间私铸兵器,所以日本人想学造刀秘籍和冶铁技术,唯有偷师一条捷径。

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同于日本孤悬海外,几乎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一直在与街坊四邻的做斗争。五代之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冶铁技术有了长足发展,重装骑兵开始成为少数民族的主力,到了宋朝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如西夏的铁鹞子军团和金国的铁浮屠等。

为了对付这种重装甲部队,铜锤、铁锏等钝器渐渐在战场上取代了唐大刀的作用,所以才会有“隋唐八大锤”这样的文学形象的出现。

即使打造一把普通的唐大刀,所花费的代价等同于一个八品官员一个月的俸禄,如果打制一把威力更强大的陌刀,则需要消耗一个中产家庭的所有财富。如果要大规模地装备部队,估计也就只有汉唐这样的朝代才支撑得起来。

又加之自宋朝起,中国尚武精神逐渐衰落,士大夫不再习武,再到后来火药兴起后,造刀术已不再那么重要,直到最后走向失传,但日本人却如获至宝地把它们带回了日本。

大海就是日本天然的保护伞,日本千百年来最主要的战争都是岛内地主的内斗。可能是因为没有交流,日本对武器变革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强烈,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使得武士刀成了日本民族的图腾和武士的精神。

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家像被绑上了穿天猴一样,一飞冲天。随着对外战场的不断开辟,“军刀报国”的口号响彻日本国内,大量的武士刀被配发到军队,也使得武士刀最终成了大和民族的一张名片,为世界所熟知。

统治阶级的“禁刀令”,可以说是中国造刀工艺失传的元凶,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日本人把中国的造刀技术发扬光大。又经过上百年的不断改进,日本武士刀已经成为世界名刀之一,在很多欧美动作片中也不乏日本刀的身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刀在中国失传虽然可惜,但也推进了中国古代徒手技击的大发展,“中国功夫”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日本武士刀。

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之后失传了一样技术,日本偷师后却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扬名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