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纪事

因儿子学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故我们娘俩决定利用春节假期,去北京看看各类古今建筑。来去六天,时间紧,任务重,因此马不停蹄。

此刻我已安坐家中,回想着六天的行程,感慨良多。欲写下此次感受时,脑海里突然冒出了四个字:京都纪事。

记得《京都纪事》是90年代中期的一部电视剧,长达100集。讲述的是当年老北京人在改革大潮席卷下的世事沧桑,悲欢离合。

主演李媛媛早已离世多年,如今的年轻人估计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她却是当年的明星,不亚于如今的赵丽颖。

我就权且将我六天北京游的个人感受,称之为京都纪事吧。因为纯属个人感受,难免片面,只做一家之言。

帝都建筑

既然是为看建筑,这次我们参观了雍和宫、国子监、景山公园、天坛公园、颐和园、圆明园,并且穿胡同走小巷,路过了两处古河道,还有幸遇见了在北京颇有名气的春风习习书店。但遗憾的是春节放假,于是只能在书店门口留个影,以示与它的邂逅。

总体来说,这些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的甚至数百年,的确恢宏,但对于游览的人来说,也只能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罢了。

好在从儿子那里,我知道了什么是重檐庑殿顶,什么是重檐歇山顶,何为“拨蜡法”,何为“掰砂法”,也算是比往日的旅游多了些专业性的了解。

走在北京二环内的各个街道,大多还是青砖灰瓦的古式建筑。至于哪些是真的古建筑,哪些是仿古建筑,对于我这个外行,也不必去区分,只是看在眼里,感觉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卫生,无论大街道,还是小胡同,即便是水泥路面已泛起了砂石,但却看不到任何果皮纸屑类的杂物。而且公厕也较多,隔不多远就有一个。里面不锈钢的蹲坑也很干净,一看就知道是有专人维护的。外墙上都挂有牌子,标明它是某个社区的责任范围。

街道两边的灯杆上挂有两串红灯笼,一串三个,样式是最古朴的圆形,但却简单大方。晚上亮起时,在两边路灯的映衬下,亮度恰到好处,越发衬得帝都的夜透着一股低调奢华的帝王之气。

不似长安城,珠光宝气,就像一位满身绫罗又把所有能佩戴出来的金银珠宝通通挂在身上的妇人一般,而帝都的夜倒像一位身着一袭裁剪合身的旗袍,胸前仅挂一串珍珠项链的妇人,简单得精致。

当然,像南池子大街两边的红色高墙,就把它当作另类建筑物来看吧。也许这样的城才像古城,或者说这样的城才是我心目中的古城。

彳亍在帝都

有人说,旅游就是到你不熟悉的城市,去看在你的城市看厌的东西;

也有人说,旅游是把自己投入人海,然后力争上游;

还有人说,旅游就是由于在家里太方便了,去外面图一个不方便。

所言甚是。

我在长安城生活了近50年,除了小学时学校组织去过一次兵马俑,再未去过。如今亲自参观兵马俑的印象,早已模糊得几近没有了,存有的印象倒是在电视里看到的兵马俑的情景。

作为西安人,又有几人会想到抽出时间去看看兵马俑呢。因为“西安年最中国”的宣传,如今的长安城,景点人满为患,尤其是大雁塔附近。据说居住在那个区域的人,每天焦虑的就是如何出门,出门后如何回家的问题。

每当看到游人如织的画面,我都抱之不屑的一笑。然而,我远离了长安的喧嚣,却一头扎进帝都的人海,在各个景点一次又一次深切地感受着“彳亍”二字。

虽然景点的工作人员一边亲自吆喝着“一排两人,一步之隔”,手中的喇叭也不断播放着同样的提示,然而人群依然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每一个人的前后左右几乎都是人。

每个人都频频将脚尖塞进前人的脚下,也频频被后人的脚尖垫在脚下,真正的摩肩接踵。至于一排几人则要视通道宽度而定,人数一律以填满整个通道宽度为准。要求一排两人的通道,绝不会少于四人,甚至五人。

就这样,每天2万多步的行程却走不热脚,反而常常是脚趾冰凉,因为大多数时间都在彳亍着。

吃在帝都

我与儿子都不是吃货,所以每逢出游,在吃上从未寻寻觅觅,在不知该吃什么的时候,常以肯德基之类的全国都有的快餐店为吃的底线。

这次在北京也不例外,好在所住的酒店旁边,就有一家金百万烤鸭店,于是就近解决了吃的问题。

而到帝都的第一天晚上,娘俩走进了王府井小吃一条街。最典型的画面就是一堆人围着一个硕大的垃圾箱,在吃着手里举着的小吃。

后来听北京的同学说,王府井的小吃根本不是北京人做的,也不是北京地道的小吃,商家都是外地的生意人,光顾的也都是外地人。想来也能理解,就如同到西安的外地人一定会去回民街,谁让人家名声在外呢。

至于稻香村,据说遍布大街小巷,尤其是景点的店铺,都不是正宗的。正宗的店是国营的,店面并不起眼,也没有亮闪闪光灿灿的“稻香村”三个字的霓虹灯门头,而是每天都早早地就售罄打烊了。

离京的前一晚,北京同学请我们娘俩吃了顿饭,点了北京特色和小吃。儿子吃了北京炸酱面,说面没有西安的筋道,而我仅一盘清炒菠菜足矣。

全国最神圣的地方

算起来,我第一次去北京是七七年,那次的印象已成片段式的静态画面,没有故事性了。唯有照片,可以证明我曾在天安门前照过相。

听母亲说,在天安门前照相时不允许做动作,只能肃立。也许是当时的工作人员照顾我这个小姑娘的激动心情吧,我竟然在天安门前留下了一张带有舞蹈动作的照片,如今想起来应该是绝唱了。

再次去北京是20年后的九七年。那一年因公去了四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上坐了公司包的专船。至于去没去天安门前,却没有一点印象,也没有留下照片。

10年前的零九年,我又一次去了北京,依然是公差。但我记得很清楚,我随意地走在前门大街,随意地过马路。因为穿的高跟凉鞋,走得累了,我便恣意地提鞋在手,赤脚行走在前门大街,如今想来这样的姿态再不会被允许了吧,应该也是绝唱了。

这次到北京,下了车,从北京西站坐地铁直接到了王府井。逛了王府井之后,便顺着长安大街由东向西走去。走不多远,便看到有武警,倒也没觉得意外,毕竟是天子脚下嘛。谁知随着一组又一组有巡逻也有固定岗的武警的出现,人行道被中间的花坛分成了两道,向西行走的人群被要求走向里面的小道。

随着单行道路的变窄,前方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直到拥堵在一起,又一次彳亍起来。被迫拥挤在人群中,已经是只能进不能退了。我正莫名其妙于大路上怎么也会拥堵时,才知道想走到天安门前的每个人必须经过安检。

终于在九点多的夜里,经过半个小时的彳亍后,我们来到了天安门前。夜色沉沉,冷风飕飕,城楼前的夜真是冷漠无情。我急忙忙给儿子拍了几张照片,我没有拍,我只想留下七七年的那张就足够了。

逗留在天安门前时,听到一个男人对他上小学的儿子说,这是全中国最神圣的地方。而我悄悄地对儿子说,这是全世界最奇葩的地方。

帝都的冬

我这几十年间数次去北京,大多是夏季,似乎只有九七年经历过一次冬季,但也没有了印象。而今年的北京行,切切实实地让我感受到了冬季的凛冽。我穿着曾经去西藏时穿的长款羽绒服,全天带着口罩,围着严严实实的围巾,却依然能感到冷风的肆虐。

但北京的冬却让我很有亲切感。它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的冬天,冬天似乎就应该是这副模样。树上的叶子落光了,只有枯枝。河里的水结着厚达近一尺的冰,站在冰上,没有一点要开裂的不安全感。

如今的西安,冬季也到处有绿树。冬不像冬,古城不像古城,任由这座城的最高长官按自己的喜好恣意打扮着。帝都的冬倒实实在在像童年印象里的冬。

说在帝都

来到帝都的外地人,还是不说为妙,尤其在天安门前。就听帝都的出租车司机或是各路导游,给你讲那些政治局的事儿或是帝王陵的风水吧。

意外收获

在京城的第四天,也是最惬意的一天。儿子满意于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尤其是到了地下一层,迎面见到两辆坦克,儿子如数家珍一般给我讲了这两辆坦克的名称和来历。当我走进说明牌仔细看时,儿子的介绍准确无误。

之后,儿子一路走一路讲。最后在“卡秋莎”前留了影,并且感叹道“这才是男人的世界”。从军博出来后,又按我的兴趣乘坐21路公交车去了鲁迅故居。

我也第一次完完整整地了解了鲁迅的一生,也看到了鲁迅最终的遗容。如果说军博是儿子最满意的行程的话,那么参观鲁迅故居,就是我最满意的行程了。而且这两处都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游人也不似其他景点那样爆满。应该说,这一天的游览很惬意,收获也很大。

小结

帝都,果然不同凡响。很有帝王气,很干净,臣民感也很强。虽然各大景点人满为患,但毕竟是帝都,还是值得一游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京都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