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个周末安排自己读一本书,写一篇观感,或许跟最近的彷徨焦虑有关,选择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

        选择这本书首先是因为知道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之前有了解他提倡的【选择的自由】,无论处在何种境遇,人们始终拥有面对的态度,应对的行为的选择利,且无人能够剥夺。知道他被抓进过纳粹集中营,并成为少数生存到最后,还创作了自己的心理疗法【意义疗法】的人。

        到底是怎样的意志和幸运才能让弗兰克尔活着走出集中营,带着对他的好奇,翻开了这本书,去探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讲什么?

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

怎样过才算是活出了意义?

        在被抓进集中营前,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小有成绩的精神病医生,在成功申请到美国护照与签证后,因担心父母被抓进集中营而自己不能陪在身边,不能尽孝,而放弃了前去美国的机会,随后,1942年,全家人都被抓进了捷克波希米亚地区北部的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纳粹集中营,成了收监号码为119104的待决囚徒。

本书故事重点讲述了从1944年,转移至奥斯维辛集中营后的一些故事;

第一阶段:惊恐

        当运送火车抵达时,当囚徒们看到站牌时,所有人都几乎绝望,因为奥斯维辛意味着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是一个想想就会惊恐的地方,何况,他们来到了这里。

        所有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送往这些地方,被处决。这里所有的一切无不让人惊恐绝望,囚徒们小心翼翼,听从安排,观察周围,同时面对财产完全被剥夺,不能有任何抵抗,侥幸,否则带来的同样是毒气室,焚烧炉等。

        在这里,囚徒们只有被选择的“权利”,党卫军的军官可能根据囚徒的身体状况,可能是精神面貌,也可能只是看军官的心情随意挥手指向左or右,在这里,囚徒们的命运早已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哪怕一丝一毫,只有被安排,被侮辱,被处理,必须遵从并面对接下来的命运,

他们不知道一边是毒气室,焚烧炉,一边是做劳工,他们只知道,不论左边或者右边,都将有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

弗兰克尔的一个朋友被分到左边,后来,他问老囚徒,朋友去哪里了?

老囚徒,随手指向几百码外的烟囱,烟囱里冒出的一串串火苗映照着波兰灰暗的天空,又慢慢融入幽暗的烟云,说:“你的朋友慢慢飘向天空”……

好奇

随着集中营生活的继续,囚徒们慢慢从惊恐中走出,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

想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

好奇自己能否脱险

好奇自己会粉身碎骨还是仅仅受轻伤

好奇人类身体能够承受的极限为何与教科书讲的不同

睡眠严重不足,营养严重不良,饥寒交迫,曾经没有这个我睡不着,没有那个我无法生存的条件,如今,全都成立,我们却依然还活着

好奇自己究竟还能承受多少痛苦

逐渐的,他们发现: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物种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至少,有些时刻,一些阶段是对的,但又好像不太对,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真的习惯,是不得不习惯而已。

自杀

有些囚徒无法忍受当下的痛苦,会选择自杀,或许集中营的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因为选择自杀,很容易,只需要做一个决定,便能够轻而易举的死去,比如,触摸铁丝网,比如不听管教,自暴自弃等

有些老囚徒会热心的提醒如弗兰克尔一样新来的囚徒,叮嘱他们:

不管多么艰难,一定找到合适的工具,每天刮胡子,让自己看上去面色红润,更年轻,能干活,因为你还能干活是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随着对周遭的恐惧,对死亡的不在乎,人们变得冷漠。

第二阶段:麻木

从最初的惊恐到对周遭的冷漠,可能只需短短几天时间,因为热门的心理状态已经进入到了情感进入死亡状态

开始变得麻木,冷漠,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

从不忍目睹其他囚犯受罚示众,到冷漠关注,不再躲避

从恐惧刑罚,到哄抢因饥饿,受罚,疾病而死去的囚犯衣物

像是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像是为了让自己与其他人看着一样,这份冷漠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的变向保护

要学会:不在意侮辱,不怠慢死亡威胁

尽管侮辱来时,会血脉喷张,会有愤怒,情绪爆发,但必须忍住,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叫醒

弗兰克尔说,永远不会忘记,一天夜里,面对在梦中哀嚎的囚友,竟不忍心叫醒,不想让他从恐怖的梦境中回到比梦境更恐怖的现实之中

或许那恐怖的梦境是恐怖的现实中最后的一丝安宁 

营养不良,食物匮乏造成的,人们回到了原始社会时代,对食物的渴望

人们只能靠意念,想象着那些美味佳肴,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却没有人讲出来,也没有人愿意走出来,毕竟臆想出来的佳肴至少在精神上能够给与短暂慰藉

就像他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忍饥挨饿者曾历经的灵与肉的冲突,是的,至少我读到这里,是没办法真的感同身受的去理解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偶然的提醒,拉起他对妻子的惦念,感受那真切的爱,忽然领悟到,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靠着对亲人的爱和惦念,至少想念他们的时候,他的感受是快乐的,幸福的。就像找到生存秘诀,如尼采的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后来的日子里,弗兰克尔领悟到了:

人生最大的意义,是寻找实现生命的意义的过程

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的祈求快乐

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找寻生命的意义的途径

工作、爱、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三阶段:解放与释放

在第二阶段,找到生存的秘诀,找到生命的意义,带着对生命的意义的责任,坚持下去,而不是单纯的带着希望,就像他说的F一样,一旦希望幻灭带来的绝望是致命的,会瞬间失去生存的欲望,会放弃所有。

而能够坚持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

找到自己活下去的意义,让自己清楚即使要死亡也要有意义,否则,再艰难,也要坚持活下去,而且,坚持活着是对家人,亲人,爱人的一份责任。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的是生活对于我们有什么期望。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

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这是巨大的责任,这些任务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

被释放的犯人的心理学

1945年,他们被解救出来了,是的,他们自由了

这样写到:

那一刻,犯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集中营大门我们胆怯地看看周围,看看彼此,疑惑不解。

然后,我们壮着胆子走出了集中营。

这一次没人命令我们回去了,也不需要猫腰缩背躲避击打。

哦不!看守还给我们发了香烟!

一开始我们几乎不敢认他们,他们这么快就换上了文明的外衣。

我们沿着通向集中营外面的路慢慢地走着。很快我们的腿就开始疼,像要散架似的,但我们还是蹒跚着继续走,我们想用自由人的眼睛第一次看看集中营的周围。

“自由”——我们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些年来,我们念叨这个词无数遍了,梦里都想着“自由”,以至于搞不清楚它的含义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自由”了,我们不明白“自由”现在就属于我们。

从心理学角度,被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受叫做“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它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感受生命。

后来

1945年,出版《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人们一直都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哪怕身处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哪怕已经67岁,依然可以拿到飞行驾照,80岁依然可以登山一样。



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1张图片
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2张图片
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3张图片
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4张图片
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