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细节——用运动量替换热量标示

无意在果壳上看到了这篇文章:

将热量标示换算成运动可帮助青少年少喝甜饮料

不论女生是否在减肥,都会有意无意计算自己摄入的卡路里。我们往往希望看到更小的数字和更“健康”的信息——这是一类人群;思路上可能更适合商家;

然而本篇文章可能针对的是那些有公共意识的社会人群:关注公益和社会健康,希望那些对不计算热量摄入与支出的人能够进行有作用的提醒,并进一步敦促对方行动。

单纯的标的卡路里并不会对这样的人产生什么影响,但本文中提到的思路,是将卡路里的标的更换成运动量的标的形式,这样一来,在表现效果上多了以下几个好处:

1.感受更贴切:

通过将不贴近生活的卡路里数值转换为每天行走、看电视、跑步等行为,能够给到用户更切身的感受,感官刺激更为直接,对大脑思考的激发也比单纯的卡路里强。

2.影响更为持续:

即使在这些表示信息被撤下后,它们对青少年选择的影响仍可以维持数周时间。

这带来的边际效应可持续较长时间,用很小的方式带来额影响是很大的。用户可将这一提示信息纳入到自己生活的考虑范围内,并在有意或无意间选择更为健康的饮品。

热量表:

这里再附上果壳上关于饮品热量的统计表:

不过这里我有点自己的想法:这张表格看起来还不够那样”恐怖“。比如喝一瓶康师傅冰红茶,需要慢跑23.3分钟。没心没肺的人会觉得23.3分钟,自己在地铁里上上下下就完全能够消耗了。要对那样的用户产生更大的影响,是不是可以这么干:

1.不仅仅计算饮料的热量,计算一个人一日三餐的热量;

2.不仅仅计算1天的热量,计算一周的热量;

  具体实施方案:

按照一个白领上班族的一周生活,以场景化的形式作为入口,记录他在一周内每餐吃什么,在很么情况下吃入了什么零食,被好友拉去泡吧,周末聚会饱餐一顿等。每餐,每天,一周的热量摄取都记录下来。也许更能贴近生活,感受更强烈?

另外,后续其实还可以做一张人体体型对比图:

按照如上的方式生活,你的体型在一周后、两周后、一个月后、一季度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预见”你的身材,嘿嘿,是不是更有趣?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细节——用运动量替换热量标示_第1张图片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细节——用运动量替换热量标示_第2张图片

周一上班愉快!算是开小差写文章了!

朝着PM的道路前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好的产品设计细节——用运动量替换热量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