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正月十七日,魏徵殂逝。
唐太宗登楼遥望送葬行列,悲痛不已,遂提笔写下了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徵已去,遂亡一镜矣。
对于唐太宗来说,只要这面镜子立在那里,他的一切言行就需三思而后动。于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印象,那个天地不畏的一代圣主唐太宗,独独怕了一个魏徵。
唐太宗的镜子
要说“怕”,史书中还真有记载。
一次,唐太宗打算到南山狩猎游逛,原本一行人已整装待发,却突然取消了计划。回家祭祖的魏徵回到京城后问唐太宗,“听说你准备出去嗨啊,咋没去呢?”唐太宗笑答,“本来确有此意,但怕你生气,想想还是作罢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一只鹞鹰,很是喜欢,放在胳膊上逗着玩儿。正巧此时魏徵来奏,唐太宗急得赶紧把鹞鹰藏到了怀里。魏徵慢条斯理地开始了他的奏事(此处省略一万个字儿......),等魏徵汇(啰)报(嗦)完毕离开,唐太宗赶紧把鹞鹰掏出来一看,鹞鹰早已经被闷死了。
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唐太宗对她无限思念,遂在宫中建起了一座高楼,用来眺望亡妻陵墓。
有一回,唐太宗带着魏徵一同登楼,让魏徵眺望,魏徵仔细看了很久后说:“我老眼昏花,怎么看都看不见啊。”唐太宗抬手,指向了昭陵的方向。
魏徵答:“哦,我以为陛下遥望的是献陵(李渊墓)。如果遥望的是昭陵,那早就看到了。”这句话说的很委婉,但也很明白无误地告诉唐太宗,你这么做不合适。唐太宗自知理亏,纵然思念亡妻,但随后还是命人拆毁了高楼。
唐太宗自己讲,怕魏徵。可想想看,文韬武略、杀伐决断的唐太宗李世民怕过谁呢?他不过是心中有敬畏。因为敬畏,所以自省,因为自省,所以给自己立了一面镜子。而魏徵,就是这面镜子的具象载体。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有幸得一魏徵,但的确,所有人都需要一面自省的镜子。它可以是有形的,可以是无形的,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目的只有一个:自省,并持之以恒。
稻盛和夫的镜子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极其看中自省。
他在文章里曾写道,自己会在每天早上洗脸的时候进行自省。回想起前一天自己的不当言行,就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厉声叱责,“岂有此理!”“你这个蠢货!”
不仅限于早上洗脸时,晚上睡觉前,他也会回忆一下这一天是否有言行适当的地方,并且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对不起,请原谅我”。
稻盛和夫说: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够基于理性,从利他角度作出判断的话,那么就自然会永远确保采取正确的行动。只是实际中,这一点很难办到,我们更多的是根据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心来进行判断,并做出行动。而“反省”,正是为了净化我们充盈着利己之念的心。
稻盛和夫认为,正是因为自省的习惯,使得他的头脑更为清醒,渐渐做到了可以避免错误的判断或潜在的危机。
巴菲特的镜子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习惯,每年都会发布一份致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公开信。到今年,已经是第53封。
每年,他这封致股东的信都会受到全球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他会在信中分析行业、总结得失、分享心得,当然也少不了自省。
比如巴菲特曾在信中对自己的投资决策进行了反省,包括曾经仅仅因为价格的低廉而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身——濒临破产的纺织厂伯克希尔,但最终以关闭9家工厂而告终。巴菲特在股东信中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这是值得铭记的愚蠢的错误!”
自省对个人重要,对企业更是如此。巴菲特也在信中也讲过,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是:除了需要在业务上有理性、冷静和决断的特质,还需要坚决杜绝傲慢、官僚和自满的倾向。他举例说,通用汽车、IBM以及美国钢铁都曾是巨大的商业帝国,人们认为他们的商业优势是坚不可摧的,但就是因为领导者的傲慢、官僚或自满,最终证明任何历史上的资金能力或历史盈利表现都无法成为真正的“防护墙”。
巴菲特一年一度致股东的信,既是面向股东的,也是公开给全世界的,同时,也一定是写给他自己的。
企业家陈东升就评价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就是一个不断总结、自省的,商业价值思想哲学的修炼过程。
马来西亚有一句谚语,“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一千多年前,魏徵走后,再无魏徵。唐太宗在645年亲征高句丽,虽得胜而还,但损伤惨重,为此深深悔恨,不禁慨然叹息,“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是的,唐太宗很怀念那面镜子。
而你的镜子,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