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制作、陈储、转化中迟早都会被人揭开的秘密

如主题,既然早晚都会被人揭开,那梁某还是做这个丑人吧。反正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做出头鸟。

一.普洱茶为什么要用来做压制品?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几十年,到今天实在没有一个可信的同时具有科学依据的答案。按照最传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是离地吊篮,将茶投入篮中,施水,让其粘结成团,待有客买茶,再行拆散,蒸压成型。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让茶品加速发酵,篮是透风的,茶之间也是有空间的,这种状态下水不会过份的浸泡茶,而是会在较短干透。这是数十年甚至百年前普洱茶制作最传统的后发酵工艺。

二.30年前到最近几年前坊间能够听到关于普洱茶做压制的目的是什么呢?方便运输、方便储存、压制品能最大程度保存茶品的香味,茶精层有些类近似保护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茶心层的茶品香气的流失。

三.最近几年又有新的概念,那就是压制品茶心部分更容易受到水作用而得以更快发酵,转化更多好的物质。

以上的三条,是坊间圈内最流行的老一派茶商们共识的“教义”,坚持以上三种观点的同好或同行,几乎无一例外的认为散茶是不宜存放的,甚至会越存越差。就此问题,梁权会就事论事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观点,支持成本清源,谢绝自欺欺人。

答一:吊篮投茶加水让茶结团的方式,是毛茶杀青后的加速后发酵,这种后发酵的效果,会直接导致茶品氧化,冲泡效果红汤,是人工催熟的工艺,和本质意义上的晒青毛茶完全不是一回事。和这种做法最接近的,并不是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一片古树青饼或者台地料生沱。而是熟茶、或红茶、或黑茶。如果这才是最传统的普洱茶,那我们手里的各种生饼,有可能存储出真正的1949年之前的任何一款真正老茶(非后期造假的各种号级茶)的效果吗?真的有可能吗?存储工序和撒水工艺都不同了,还能一样吗?

答二:压制后的茶品方便运输、方便存储等概念我本人完全认同,但我也会附加四字概念,那就是:方便造假!为何梁权这么说呢?那就要分为几个要点来逐一解释:

A:掺料造假:

压制品的“封面”和“封底”可以布置的很好看,叶大芽肥,茶材完整,但茶心部呢?粗梗、黄片、烂叶等绝不可能浪费,再掺点乱七八道的东西进去,一袋茶压成一片饼,里面的完整的好料子能占到百分之30已经算很对得起你了。要问有没有用纯粹的好料子压的,当然有!问题是,那是千里挑一甚至几千里挑一啊。你沿着饼边横向拉断一块,然后把茶投进碗里用开水泡散,看看你的掰下来的茶是不是长得都跟茶饼的“封面”一样,再拿着泡开了茶去对照一下你库存的高端散料,价格是差不多了,茶是一样的吗?面/心/底完全一致的好料子,横向拉断泡散后完整的一芽两叶精采精制、柔软又有弹性+主叶脉清晰肥厚的茶品,在俺20年普洱茶生涯中所能接触到的尚不到5款,即一只手都数的出来。那你做的是什么茶呢?

B:工艺造假:

茶品晒干后的效果,一如白菜晒干后的效果,那叫“菜干”。干茶蒸软后一如白菜蒸软后的效果,用百公斤的石头柱子甚至超过一吨的钢模压制后会变成啥?蒸软的白菜那么压一下会变成啥呢?茶叶片之间压僵了是必须的,茶品表面的纤维质结构必定被压断,叶表的细胞壁必定被压破,那叫什么?那叫强制破坏叶片结构同时让水作用导致茶叶提前后发酵。那茶叶的香型、山场气息、内含物质还能完整的保存吗?我们通过破坏了本质结构,让其加速后发酵,还要茶在未来若干年保持特有的品种风味,这真的可能吗?动动脑子稍微想想,豆腐和腐乳之间的区别是啥?猪肉和火腿之间的区别又是啥?

C.概念造假:

现在满世界见到的九块九包邮的老班章,八十八块一片的冰岛古树,二十八一片的易武古树.....只有用华丽的包装,精制印刷的版面,标注XX限量,那才能骗到生客。生客们新手们最信的是什么?等待收礼的大户官员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包装上的描述!包装纸上写的越稀有越罕见,就越得人钟爱。又能有多少人真的能懂那纸下包装的是什么。

答三:

通过水作用下发酵转化出更多的好的物质?蒸的温度和水作用,难道不是二次发酵?

请问:转化出什么更好喝的物质了?梁权总说:无论普洱茶的新老,我们要的是好喝,无论是新喝还是存了再喝,目的都是希望更好喝,那在微生物和水作用下,究竟转出了什么东西是更让我们觉得是好的口感的呢?你能回答一下吗?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更好喝了?是什么物质?别绕开话题,我要问你的是,存储了之后,有什么东西增加了让茶变得更好喝。

我知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99的茶商或者做茶的都答不上来,要么挠头要么绕开话题要么怒目而视但手足无措。那好,我来替你回答。

不禁要特别仔细的问一句了:我们喝的茶喝的是什么?

梁权说:一泡茶能带来好的口感(味觉非嗅觉)最主要的是三种物质:

1.茶氨酸——也就是茶的滋味。肉有肉味,酒有酒味,菜有菜味,这些食品的味道其实就是氨基酸。在茶里面,我们一般都叫茶氨酸。

2.糖类——茶叶里面含有蔗糖、葡萄糖、淀粉等各种单糖多糖,进嘴后的甜是能够给我们大脑带来愉悦的一种主要的美好感觉。

3.果胶——果胶不是味道,而是能够增加茶汤的浓度、粘稠度、滑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茶汤厚的物质,就是果胶。

那通过高温蒸高压强让茶品加速转化后,糖类是不会减少的,果胶也会随着细胞壁破坏后加速溶出,压制品冲泡口感必定会必散茶析出茶质的指数快得多,也就是泡茶后会感觉浓度明显高了。那请问,茶氨酸经过这样的二次发酵,还能保持完整吗?还能保持会原有的山场气息吗?我们不是炖鲍鱼的概念,现在要吃的是蓝鳍金枪鱼生,是生吃。你直接放到蒸笼上蒸熟了,我们先不讨论蒸熟了好吃与否,那请问蒸熟的和生吃的味道还会是一样的吗?你究竟要讨论这两泡茶那个好喝,还是要跟我讨论究竟哪一泡才是老班章?你先问问你自己,你是在跟我讨论什么话题?是讨论真假还是讨论优劣?再者,只有品质相对差,口感相对涩的生茶才更需要做深度发酵,让苦涩味降低甜度增加。精采精制古纯散料有这个必要吗?你是拿苦茶去做压制,还是拿好茶去做压制呢?

三个答题都答完了。那必须要把散茶是否值得存放的问题认真说清楚了。

究竟什么茶值得存放的问题,还有就是,普洱茶究竟是不是一定要经过存放才能好喝的问题。

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各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散茶品,无论是乌龙茶系、白茶系、炒茶系、绿茶系,在最近十年内已经基本上被重新定义了,那就是各种茶只要工艺没做坏的基本上都能长期存储,而存储下来的效果都不会太差。普洱茶能够遗留下来的最老的散茶,好像是在50年代就有了很多铁罐装散茶,我本人认真的喝过,而且是非常认真的从头喝到尾,最后还是煮了喝。我会说,真的很好喝,和现在大家接触到的什么红印蓝铁完全不是一回事,单纯就好喝程度完全超越坊间流通的各类古董茶。而那些80年代的普洱熟散,到现在等重等冲泡手法和那些同期压制熟茶相比较,也绝不会逊色半分,那由此说明了啥呢?散茶不是不能放,而是有人为了造假骗钱而杜撰出来的谎言。因为散茶太难造假了,压制品则怎么做都行。

那很多茶叶为什么要在后续加湿存储呢?答案必须要根据历史遗留的各种茶品做一次分析。

问:什么茶品在后续存储中最容易出不好感觉:

答:岩茶、绿茶

问:这两项茶品主要会出什么不好味道?

答:酸腐味

问:酸腐味是怎么出现的?

答:杀青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焙火时间太久、在烘房内时间过长...说白了就是温度过高导致茶叶内内含活性酶大量死亡后的效果,存久了活性酶死亡后变成的酸腐味。

那.........

是的,用水作用加速发酵,让微生物使得茶品表面已经死掉的活性酶加速分解,同时让茶梗内的淀粉氧化成糖。然后呢,那些甜的口感就会把这些不好的口感给掩盖掉一部分了。

问:什么普洱茶才会带有这些明显的酸腐味呢?

答:纯干仓的下关老茶等.....

问:那纯干仓的印记茶号级茶古董茶会带这些酸味吗?

答:印记茶号级茶古董茶时期会有烘房吗?会高温杀青把茶炒成绿茶吗?如果都不会,那有可能吗?

那存了很久的散茶更耐泡还是饼茶更浓郁?

这个问题就好玩了,很好玩。我们把问题拆分的更细致化一点,饼茶压制时破坏了纤维质结构和叶面细胞壁,那散茶能不能这么做呢?太简单了啊,冲泡的时候,把茶压碎点不就得了,同等手法的冲泡浓度一定比压制品高得多。想要让散茶也得到蒸压的水作用发酵吗?好简单的,在杀青的时候,低温盖上盖子,做几分钟的闷黄工艺,这样散茶基本上能够达到饼茶的蒸压发酵程度,在后续存储过程中出现酸腐味的几率也比进烘房的压制品低得多。

普洱收藏历史上有过这么多散茶可以长期存储并不会存坏的例子,再加上有以上逐一对应的各种实例,更加说明普洱茶为什么更多要拿去做压制品,因为利润都在这里体现。反之,散茶则太难了。

这些话题,真正的资深茶人都懂,但愿意说实话的太少太少了!

那个集诚信与商道于一身的职业商家————梁权

2017年6月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洱茶的制作、陈储、转化中迟早都会被人揭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