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

| 文 | 紫衣有毒、有料、有趣的原创文学。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张图片

他的中文名叫卢安克,19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

最初,他来中国是旅游的。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跟中国的学生在一起,哪怕是没有一分钱的报酬。

卢安克在中国最早的支教实践是1997年,他在南宁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后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元。

1999年他从德国回到广西,到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2张图片

2001年,他来到中国广西的板烈村。

那个偏僻的小村庄不通电话、不通公路,很多人在那里几天都呆不下去。从附近任何稍微大一些的城市抵达这里都需要经过四五个小时以上的山路颠簸,这是一个本地人急着逃离的地方。

起初,他的到来也引起过地方部门的警觉,后来因为他确实“很老实”,才得以在这个小山村长期安定下来。

卢安克在这里留下来了,不领工资,义务支教,一留就是十多年。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3张图片

板烈村里基本上都是失学的留守儿童,不要说像样的正规学校教育,甚至连起码的亲情和爱的陪护也都缺乏,而卢安克这个来自万里之外的金发碧眼的叔叔,充当起了这些孩子们的“家人”。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4张图片

看得出,和孩子们在一起,卢安克是快乐的。

他去实践着这样一个理念:爱和陪伴,比所谓的教育更重要。让孩子体验生命本身的美好,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5张图片

看到这里,“聪明”的国人或许会发出质疑声,“他要么为名,要么为利,世界上没有这么傻的人。”

利?是没有的,没有人给他发工资。贫困的小山庄,自然也得不到其他的物质上的好处。

事实上,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怪人,没有家,没有房子,没有孩子,经常光着脚穿着球鞋,因为在那附近买不到一双45码的袜子。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也长期不谈恋爱。

他也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学校教职工表上,他上课甚至不用课本……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6张图片

为名就更不靠谱?卢安克从来都是躲避媒体采访的。

“出名要趁早”追踪名利之人,都想短平快,他们计算的都是最小成本的利益最大化。

谁会愿意十几年的大好时光丢在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只有真爱才可以解释这一切。

直到2013年的冬天,由于各种原因,他不得不离开他支教了十年的小山村,才破例接受了央视《看见》节目柴静的采访。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7张图片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的个人特性难以用“常理”类推,卢安克就属于这种人。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8张图片

我们做不到,甚至无法理解。但是,必须尊重。

即使在板烈村,他也不是没遭到过质疑,有些家长觉得卢安克总是带着孩子们“不务正业”,玩野了,为此找校长理论……

然而他却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拥戴,在孩子们眼里,他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巴里打滚的玩伴。卢安克常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玩,带孩子拍科幻剧,玩泥巴,抓泥鳅,设计河坝,甚至花几个小时去犁地。

卢安克对待孩子的方式,更像是一种陪伴,而不是教导。

卢安克尽量少地用语言跟孩子去解释什么,他尽情地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玩耍,对此,卢安克说,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9张图片

他认为,“体会”比“知识”更重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知道’和‘体会到’是两码事。”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0张图片

直到2013年冬天,由于签证失效,又没有稳定的工作,他面临被驱逐出境的风险。再加上,同在山区服务多年的一位女志愿者与他结了婚,妻子到了希望安稳的年龄,希望他去城市里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1张图片

已经45岁的卢安克,将从33岁到45岁的大好年华,留在了这个偏僻小山村,然而这次,他不得不考虑家人的感受,2013年冬天,他离开了板烈村,这一次,他没再回来…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2张图片

卢安克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片土地,漫山遍野都是他的步子,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乐趣,柴静采访即将离开这里的卢安克时,发现他经常一言不发地望着大山发呆,仿佛整个人也都沉浸在与这片土地的最后相处中。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3张图片

卢安克在博客中说“如果带着改变的目的去做事,那就不用去做了。我不想改变,也就没有压力。”

柴静问:“不想改变,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他答:“改变不是目的,也不是我的责任,但改变会自然发生。”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4张图片

卢安克的理念,充满“无为而治”的色彩,透着“了悟生命”的禅机,带有乌托邦色彩,它与当今社会显然充满格格不入的矛盾。

柴静觉得,卢安克的教育理念,细思又有一套强大的逻辑在支撑,这种理念和逻辑,在卢安克过去的实践中,遭遇到过抵抗,也一步步在完善。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5张图片

在做完《告别卢安克》节目后,柴静在她的博客文章中写到:

教育,

是人与人之间,

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

它永不停止,

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

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6张图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16年,在卢安克离开三年之后,有媒体来到板烈村,寻访卢安克支教十年,是否还留下什么“痕迹”。

记者碰到了曾主演过科幻剧《心镜》并参与道具制作的牙韩运,如今他已是翩翩少年,进入城市读大学,选的是汽车维修专业,发动机拆装让他乐此不疲,他觉得,这和他当初在科幻剧中搞的那些道具有点相似。

记者还碰到了村中一位喜欢画画的女孩子,卢老师的教育让原本羞涩的她变得活泼。

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_第17张图片

村民感到羞愧,说:“一个德国人,能过来陪伴我们的孩子,我们却整年在外打拼。可是生活所迫,也没有办法。”

村子里的人们普遍认为,好奇心和信心,是卢安克留给孩子们的财富。

教育的目的不是改变,但改变自然发生了。

.

.

喜欢就转发,支持原创,支持紫衣!

紫衣原创作品。精致、唯美,包括但不限于说史、品书、情感、教育......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紫衣飘飘(ID:ziyipp666)

公众号回复“人民的名义”赠送电子书,看主人公出狱后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不该忘记这个德国人,他曾经让多少父母羞愧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