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什么?

这里说的阅读是指以书籍形式呈现的读物,不包括文章、杂志、新闻等短平快资讯媒体。

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①  娱乐消遣

②  获取资讯

③  解答困惑

④  能力提升

无论是爱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大概都要跟这些问题有所碰撞。

抱持前两类阅读目的的人在如今新媒体的狂轰滥炸下,有不少已转移到图文结合或短视频形式为主的如抖音、B站、今日头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

同是消遣,相比于纯文字的书籍阅读,动静态的图形以及碎片、短时、直观的信息呈现方式和投己所好的针对性推送内容,都让受众不需要太多费力的思考,理解起来也容易,轻松的多。

而当阅读目的转到现实的解答困惑,甚至是了解资讯时所产生的关于事实真相和立场选择方面的困惑,图片视频形式的媒体信息却很难帮的上忙,虽然图文或视频领域都有许多以传授知识为主题的优质内容,但问题是,无论何种媒体,最终解惑的人在于读者/观众本身,而不是内容创作者。

如果某些权威或者KOL能够把事情说的清楚明白、便于理解自然是好,但身处信息繁杂、利益交错、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没有独立思考、评估、判断的能力,几乎不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和真相。

答案和真相重要吗?

跟自己没太多切身关系的时候可能不是太重要。

而有关系的时候就很重要了,比如常常在热搜上流连的话题,社恐,中年职场危机,社畜,亲密关系以及教育医疗等等与大多数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从心理学书籍的大量流行和业余心理学阅读、研究爱好者和相关产业的日渐增多,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以及自己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与人相处的模式,距离,程度?

随着就业环境和需求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开始考虑所谓的喜欢和钱的两难、工作压力和生活质量的平衡、职业技能再学习和职业发展瓶颈等等复杂问题。

现行的企业体制能否满足所需的职业和人生规划?这是一个需要对自己和职业环境等复杂信息有一定的了解、分析之后才能有效评判、决策的问题。

甚至是冲突较少的日常闲暇生活也常常出现类似精神贫乏、无聊、无趣的抱怨,即使是出门旅行,无论是人文景观或是自然风光,因欣赏而受到美的感动也是寥寥无几。

走在路上的人们不是为了收获行万里路的充实,而更像是一场对生活和困境的出逃。

生存的难题和生活的喘息互为因果,难题仍在,死结难解。

每个时代的人都各有其痛苦、困惑,所幸的是当代媒介技术以及经济、环境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如果把问题的解决者回归到每个人自身,最有效的出路便是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而不是任何其他人,它们不是你,不懂你切身的焦虑,也不和你共享同样的利益关系。

思考能力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它又如何帮我们看清现实问题并有效寻找答案?

我们试着把思考能力做这样的细化:

① 概括:对繁琐信息的概括能力;

② 梳理:能用自己的语言详细描述信息的主旨及其论述、论证过程/叙事过程的梳理能力;

③ 推理:通过1-2相对全面深入了解信息后,能提出独立观点并论述原因的能力;

④ 延展:在1-3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思考能跟已有知识结构发生连接,或启发、延展至实际生活行为的能力

这样的思考能力提升之后,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客观、深入的看待纷繁复杂的信息,并且具备针对具体问题做自主分析,评估,乃至自主学习,从而更科学和有效的指导行动,并且减少因困惑而无力解惑的持续性焦虑的。

在更实用一些的职场环境中,汇报工作,宣讲成果,论述工作思路,都需要上述相关能力。

即使是娱乐消遣,知识面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也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事物(娱乐对象)的观察、想象能力,并丰富我们的精神感受,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而成的丰满体验,与不走心不过脑的走马观花有天壤之别。

思考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为什么阅读是最好的方式?电视电影动画短视频杂志新闻不行吗?

行也行,但很有限。

当代影视形式的媒介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为适应大众的口味并促进消费,它带有天生的娱乐功能,也由此决定了这种载体在促进观众理解方面往往选择简单直白的叙述结构。

相当于为了适应你的现有理解能力,把内容嚼碎了喂给你,是很好消化,但你的消化能力也只能停留在某个标准以下,你也就越来越难消化更为复杂的材料了,而现实问题从不会自动分类好并有条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它变相的剥夺了你增强自身思考、理解和欣赏力的机会。

所有能力的增长都需要自身更多主动的投入以及经历突破障碍的过程,就像健身锻炼一样,我们总是在肌肉的适度损伤和恢复中变得越来越强。

不可否认有很多有深度有质量的影视作品,但艺术作品看不懂已是陈年抱怨,即使是雅俗共赏的作品,也需要你先具备欣赏雅的能力,否则还是只能看到俗。

新闻、杂志乃至音频课程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某种意义上新闻之“新”也代表着它要为销量、流通服务,这必然决定了它们的内容、结构编排对受众理解能力的妥协;

而音频课程虽贴了些“教育”属性,受限于线上条件对教学环节、方法设置的限制,以及资本逐利的压力,大部分音频课程只剩音频,与课程相差甚远。何况从教育角度而言,从来没有只靠上课就能飞升的道理,学校教方法,实践靠自己,方法固然重要,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才是质变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否认上面所有内容载体的优点,我们常常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受到感动和美的体验,它们只是不太适合作为提升思考、理解能力的内容载体。

所以只有阅读,一本信息量庞大,结构严密、优美,还可以反复咀嚼的书,是一个绝好的老师,而如何获得足够的收获,取决于你如何读它。

如果我们明确了以提升思考能力为目的,主要载体为书的阅读思路之后,那么,怎么读?

根据上述对思考能力(概括、梳理、推理、延展)的具体描述,大致有几个阅读原则可以参考:

① 这本书说了什么:简短概括所读内容;

② 怎么说的:具体描述主旨和论述逻辑/叙事过程;

③ 评论:非文学类书籍需指出是否存在论述逻辑缺陷,知识不足、错误及原因;文学类书籍要表达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受到叙事的感染,哪里好,哪里不好,以及,为什么;

④ 启发:描述对你过往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对实际生活的意义;

⑤ 疑惑:一本好书难免有看不懂的地方,需要自己通过各种手段弄懂。

如果想详细了解更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名气不小,豆瓣评分8.4,名列豆瓣经典书籍排行112名(能在一份经典书籍排名中拥有这个名次很不容易)。

当然,你同样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批判式的看待这本书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辅助做法:

  朗读

朗读的意义在于提升专注力,这在碎片化阅读对专注力损害严重的当下有特别的意义,对儿童更是如此;

其次,朗读由于相较于默读跳字的情况较少,所以也可以检查对文本的理解是否通畅,加深原有的理解;

最后,文字源于涉及听说器官的语言,且需要被表达、被理解,通过说和听来锻炼语感,提升对词汇、文句的品味,可以强化表达的精确度和感染力。

  主题阅读

我们终究是要用这样的阅读能力来帮助理解判断实际问题的,所以思考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开始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主研讨,可以参考如下流程:

① 确定主题;

② 寻找材料、书籍:通过大致了解目录迅速梳理主题相关领域的信息框架;

③ 确定书籍中的相关章节:不是每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跟主题相关,只需要针对性阅读相关章节;

④ 精读相关章节;

⑤ 论述自我观点和推理过程。

完成论述后,如果有条件,可以与书友进行探讨活动,加深理解,扩大视角。

类似的通过研讨加深对事物理解的活动还可以延伸到影视欣赏、旅行研学等场景。

世界的变化快的让人眼花缭乱,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缩小活动范围避免伤害甚或避而不见是一种选择,选择武装自己提升抗爆能力也是一种选择,它一定要更主动甚至有些费劲。

但如果我们能尝试反思自身行为的价值,从了解开始,从怀疑出发,去绽放出一颗自由开放的心灵,这一路的繁花点缀也必然给我们更富足的愉悦回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到底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