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方法论

 第192期的罗辑思维讲了一期叫“弱者逻辑”,话题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切入,详细的讲了整个过程中,清朝庭和英帝国的博弈,英帝国怎样挖空心思进入中国,清王朝则怎样在那个人人都是人精制度下,应激的反应,最后就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种种屈辱和滑稽!(有机会也可以去读,推荐的那本书)

       但其实,重点是文末的结论。

一个国家若有目标感,全世界都是资源,若无目标感,每一次应激的反应都是对自己的戕害,哪怕你做对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同样也是鸦片战争,回来后,班组任要求写感想,所有获奖感想都是那么的政治正确!“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看来充满了偏见与无知,当时却无法反驳。

    其实,要反驳也很简单,而且例子就是同一时期的日本,同样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但却在未来不久,发生了明治维新,主动接受西方思想,政治和经济。再后来,后来居上,成为东亚强国,至今还有相当影响力。抛开民族主义不谈,日本确实是弱者的逆袭!

    由此引出我们主题,以弱胜强的方法论,也就是,弱者如何在与强者的博弈中,有更高的胜算?

    要回答上面问题,首先要回答,是否有胜算?答案是有!肯定有,只不过是胜算有多大的问题。比如,一个年轻人刚进去社会,相对于他应聘的公司,自然他是弱者。但你也肯定听过,有人跳槽出来,自己创业成功的新闻。再比如,你肯定也听过,一个农村青年来到城市打工,若干年后,成为大老板的故事。

     这说明,其实在强者和弱者的合作与互动中,表面上看是谁强谁赢,谁资源多谁赢,其实,本质上却是谁的目标好,谁的执行更加顺畅,谁赢。从这个角度来说,强者和弱者其实在同一起跑线,而大多数只所以认为毫无希望,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没法逆袭的根本原因吧!

      最后,总结以弱胜强的方法论:一个国家或个人,如果有目标(感),全世界都是资源;如果缺乏目标(感),每一步都是对自身的伤害。

    (思考:你是否拥有目标或方向?在这场强弱明显的合作或互动中(工作或机会),你如何保证你们以弱胜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弱胜强”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