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中培育不出幸福的花儿

炼狱中培育不出幸福的花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王建军

(又到了备考季,看到了过去我写的一篇旧文,晒晒,应应景)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难,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背水一战,分秒必争;破釜沉舟,绝不言弃。我们是勇士,我们定成功。”

这是我在一所学校毕业班黑板上看到的话。就在看到这些话的同一天,一则新闻又引起了我的注意:新学期伊始,“211”工程、“985”工程双料国家重点大学山东大学就给全校学生一个下马威对97名学生作出了退学决定,理由是“警告甚至是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虽然这一做法引起了意料之中的轩然大波,但是山大明确表示,这是大学的办学主权,同时此举也是对那些抱着混文凭、混日子思想读大学的其他在校学生的一记严重警示。(3月7日《齐鲁晚报》)

两件事情,似乎并无关联,但细想起来,却存在因果的联系。

在教室里写这些口号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从这个角度上讲,写这话无可厚非。但我想,学生是什么?老师是什么?学校又是什么?再从大的角度上讲,教育又是什么?这样的话语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暗示呢?

炼狱中培育不出幸福的花儿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需过多的分析,学校在学生的眼中已经成了所谓的地狱,老师是凶恶的狱吏,学生则是悲苦的犯人,九年乃至更长的的时间就是在里面受尽磨难。那么天堂是什么呢?言外之意就是顺利经过中考高考磨难之后升入大学。这就无怪乎学生一旦升入大学便忘乎所以了。众所周知,如今大学生混日子和文凭的多的是。“60分万岁”、“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这些话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即便北大、清华这样的顶级大学,照样也存在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无故不上课,也不自学,考试却大胆作弊的现象,这也许就是“天堂”般的自由吧!

“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不需多说,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的人肯定付出的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努力,但除此之外呢,是否还需要兴趣,需要天资,需要环境?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是否定天资存在的。记得刚踏入校门时,老师就告诉我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工作之初,也赫然发现这句话被制成了宣传牌挂在了教室最醒目的地方。在以后的很长的时间里,盲目的信赖让我始终坚信这句话的正确性,直到有一天,我才偶然发现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可怕的教育,让我迷信了也迷惑了那么多年。大家可以看到,没有后面的这句话,全句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爱迪生当然是个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对天才持一种“有条件的承认”的态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从来只有这第一句,这等于全面否定灵感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历来是强调刻苦的。孩子们读的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红袖添香的故事是不大提倡让孩子读的,虽说也是教导人们刻苦读书,但故事之外让人体会到更多的是暧昧。孩子们经常吟诵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言,谁家孩子如果从小学习成绩就好,即使状如豆芽菜般虚弱,也会被众人引以为榜样。也许,我们的骨子里就有着“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血脉,延续至今,学生就会把考入大学当做升入天堂。好不容易进入大学了,过的当然是和中学不一样的生活,逃学上网打游戏谈恋爱,所有畸形的激情一股脑释放,问题当然会层出不穷了。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唤醒什么呢?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而不是把学生置于绝地后希冀其能浴火重生。一个初中生,面对中考,不是满怀希望,背负的竟是“破釜沉舟”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又何谈培育健康的人?!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说得多好,创造力是诱导出来的,而不是在地狱中磨练出来的。

再过几十天,就要临近中考高考了,真的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让学生在本来就残酷的竞争中感到痛苦的压力,让他们满怀希望,轻装前行,让孩子享受教育,享受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炼狱中培育不出幸福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