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前,我采访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时,他曾经预测:「在电动车领域,大众将是传统车企阵营里最有可能对特斯拉构成威胁的。」
这个判断的理由,或许来源于大众对纯电动车近乎孤注一掷般的布局和投入。虽然主导这场转型的大众集团、大众品牌双料 CEO 赫伯特·迪斯如今已成「弃儿」,但基于 MEB 纯电平台的大众品牌新车,却即将在国内到来。
首当其冲的是 ID.4,而非已经在欧洲上市的 ID.3。
而且,这次还是南北大众「一车双至」。不久前,工信部网站上出现了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两个不同版本 ID.4 的申报信息,其中,一汽大众版名为 ID.4 CROZZ,上汽大众版或许会被叫做 ID.4 X。
■ 上汽大众版 ID.4
■ 一汽大众版 ID.4
这是大众品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纯电动车,以前的电动高尔夫,只能算是「油改电」,注定掀不起太大风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南北大众的这两台 ID.4,我们有机会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检验大众品牌电动化转型的成色。
ID.4 有多大的成功可能性?它能挑战特斯拉吗?
ID.4:从蓝海市场切入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明白 ID.4 的定位。
虽然还没正式发布,但是工信部申报信息已经揭晓了一部分答案。
ID.4 CROZZ 和 ID.4 X 的同源关系想必不用过多解释,在燃油车上,这也早已是南北大众的基本操作。所以,二者在定位、尺寸、性能上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从外观来看,南北大众两款 ID.4 的差异度,要明显低于他们做出来的双胞胎燃油车,比如一汽大众探影和上汽大众途铠。
从申报信息来看,ID.4 的轴距是 2765mm,而车长在 4 米 6 左右。但相比同级紧凑级燃油 SUV,ID.4 的轴占比更大(轴距相对车身的比例)。这种设计的用意也很简单——车内乘坐空间最大化,这也是纯电平台的优势。
当然,说到轴占比,更夸张的其实是广汽新能源 Aion V。它和 ID.4 的车长接近,但轴距却达到了 2830mm。
顺便说一句:传统燃油车有自己的级别定义体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纯电动车正在打破这种固有的格局:在相同的车身尺寸下,可以做出越级的轴距和车内空间。
如果和燃油车对比还不太有说服力的话,那么把 ID.4 和其他电动 SUV 放在一起,就能看明白它的定位了。
我们列了一个表格,从表里可见,相比目前热度最高的几款高端纯电 SUV,ID.4 不管是车长还是轴距,其实都要更小一号。它更像是 Aion V、威马 EX5 这种级别的产品。
这也反映出大众的一个产品思路:尽管高端纯电 SUV 相对来说有更好的利润率表现(蔚来可能是个例外……),但过高的售价也会让车子销量变窄,这并不是大众想要的结果。他们希望通过走量车型获取规模化效益,进而优化成本,提升生产销售电动车的利润率。
实际上,这就是特斯拉占领市场的逻辑,也是几十年来大众、丰田这样的巨头做燃油车的逻辑。
如何切入一个能平衡成本、销量、品牌调性的细分市场?ID.4 的定位,在我看来可能是最适合大众的。更高端的市场,有奥迪和保时捷的纯电动车,更低端的市场,大众可能暂时还打不过国产电动车。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首款国产 MEB 新车不是已经在欧洲市场上市、定位两厢掀背车的 ID.3。同时,在北美市场,首款 ID. 系列新车也是 ID.4,而不是 ID.3。
■ 大众 ID.3
ID.4 的价格猜想
接下来,是另一个关键性问题:ID.4 的售价。
通过电池组容量,一定程度上能推算出 ID.4 的价格。目前大众 MEB 平台推出了三个规格的电池组:82kWh(可用 77kWh)、62kWh(可用 58kWh)、48kWh(可用 45kWh),他们搭载在 ID.3 上,形成了高中低三个续航版本,能提供 550km、420km 和 330km 的 WLTP 工况续航。
根据目前的消息,ID.4 将会首先搭载那款 82kWh 的电池组。考虑到 ID.4 车身更大、车重更重,82kWh 的 ID.4 WLTP 工况续航应该能有 400-450km,转换成国内的工况法,超过 500km 问题不大。
如果南北大众的 ID.4 想进一步降低价格门槛,62kWh 的电池组也可以考虑搭载。至于最低规格的 48kWh 版本,就没有太大必要了,放在 ID.4 上续航没法看。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搭载 70kWh 电池组、刚刚上市的广汽新能源 Aion V,价格区间在 17-19 万,同样是刚刚上市的奔驰 EQC 入门版,带电 80kWh,指导价是 50 万。而搭载 Model 3 同款 77kWh 电池组的 Model Y,国内预订价格是 48.8 万起,当然,考虑到国产 Model 3 的价格,将来国产 Model Y 卖到 35-40 万也是大概率事件。
考虑到 ID.4 车身尺寸更小,但相比自主品牌又有一定的品牌溢价,82kWh 版本卖到 35 万左右应该是合理的,而如果有 62kWh 版本,就可以把入门门槛放在 25 万区间甚至更低了。
其实在这个价格区间,可供选择的非自主品牌电动车极少,基本只有特斯拉 Model 3、极星 Polestar 2 和宝马 i3。你看,没有一辆是 SUV。
在电动车市场,大众有机会吗?
我们都知道,纯电动车市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无差别竞争」,预算十几万的用户,最后可能买了 Model 3 和蔚来 ES6……那么问题来了:有什么理由,能让消费者放弃特斯拉、放弃自主品牌、放弃蔚来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转而选择购买大众 ID.4?
续航层面,中国品牌电动车纷纷迈入 600 甚至 700km 大关,更别说特斯拉;软件层面,中国品牌在车联网上有绝对优势,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傲视群雄,而大众呢,迪斯的失宠,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 ID.3 和高尔夫 8 频频曝出软件问题,这与大众全力押宝汽车软件形成了强烈反差。
而相比 ID.3,至少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ID.4 又不那么酷……
■ 大众 ID.3 内饰
所以,大众品牌电动车,最大的优势,或许就在「品牌」二字。虽然排放门让大众伤的不轻,但不能否认,在中国,还是有相当庞大的一群人对 VW 车标有信仰,或者说是「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来源于多方面,比如在人们的认知里,大众的品控、质量、安全性还是相对靠谱的(不过必须承认,帕萨特事件真的败好感……)。
而现在很多电动车之所以让消费者望而却步,其实恰恰是源于「不信任」。
这就是 ID.4 在当前这个市场的机会所在。
■ ID.4 量产车的原型:ID. CROZZ 概念车
其实今天这个选题源于一位粉丝的提问:ID.4 和 Model Y 对比,谁更强?
必须承认的是,ID.4 和 Model Y 分属不同的车型级别,实际上并非最直接竞品,但前面也说了,目前中国电动车市场是无差别竞争的格局,较窄的产品选择面,很有可能让这两台车错位竞争。
说到这儿,这个话题或许就会上升到一个更大的层面:大众能撼动特斯拉在电动车市场一马当先的地位吗?
我一直认为,特斯拉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电动车领域的大众或丰田,最大化攫取市场份额,而非只是一个豪华品牌般的存在。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在「制造业」这个维度已经登峰造极,但是从「数码产品」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又一枝独秀。
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看你相信未来汽车行业是由软件思维主导,还是由制造业思维主导了。
本文作者:刘时笑
● 长按识别二维码私聊作者
End
点击菜单栏「文章专栏」,阅读你更喜欢的分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