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寤

  昨天在我写上一篇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里面提到了“学”这个字在《说文》中的解释:觉悟也。


  而“覺寤”是“觉悟”的繁体字,从繁体字上,你或许会发现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当我把字给拆开来看的时候,我发现太有收获了,太佩服古人了,虽然不知道他们是否把一些深层次的用意赋予在字里。

  

  要先说两个现在来说暂且认为是部首的字:“冖(mì)”、“宀(mián)”。

  

  不管这两个字是叫“土宝盖”,还是叫“宝盖”,这两个字都是“覆”的意思,但是层次不一样。

  

  而“覆”又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反覆(复)”,一个是“蓋(盖)”。

  

  人一出生,智慧就被“蒙蔽”住了,连“本能”也在一天天的退化,所以才要从小通过“學習”来让自己从“蒙蔽”的状态中出来。

  

  覺,上部分两旁代表着两只手,中间一上一下两个“x”代表着工具和材料;中间部分是“冖”既代表要制作的东西,又代表“蒙蔽”;下部分是“见”的繁体字,“目”加上“儿”。

  

  如果我们来把这些“部件”串联起来联想一下的话,是不是说:孩子的智慧被“蒙蔽”了,我们“大人”要手把手的“教授”给他们一些东西,从而让他们能够走出“蒙蔽”的状态。

  

  寤,上部分是“宀”,也是表示“蒙蔽”的;下部分左边“爿(pán)”,表示把用竹木做成的围栏给劈砍开,右边是“吾”,表示的意思是“自己”。

  

  如果把这些“部件”串联起来,是不是说:“寤(悟)”是要经历重重艰难的,自己要走出去(劈开围栏),多经历经历,长长见识,并且要先“覺(觉)”,才终能有所“寤(悟)”。

  

  为什么“寤”这个字中“宀”要比“覺”中“冖”多了一个“点”?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你通过“眼睛”看到了一些事情、情景之后,才会有所想法。如果你连看都看不到、想法都没有,怎么谈“覺寤”二字。所以“覺”要在“寤”的前面。

  

  但如果我们去看看对应的甲骨文的话,你会发现甲骨文与繁体字的意思还是有所差异的,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公众号:子仙曰

你可能感兴趣的:(覺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