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

追求完美,是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能做到的,但是真正的完美并不存在,但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在生活中沉湎于秩序、完美,缺乏灵活和开放性,这让他们的生活显得小心谨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交乐趣。在DSM-5中,对于这种追求完美的心理行为模式称为强迫性人格障碍。

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_第1张图片

电影《尽善尽美》中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尽善尽美》是在1997年由美国导演詹姆斯.布鲁克斯执导的一部轻喜剧片。电影讲述的是作家梅尔文的生活,他没有家庭也没有朋友,整天将自己关在屋里写小说。他的生活如时钟般精准,并且受不了一点打扰,在后来与邻居以及女招待卡罗尔的交往中,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故事。

 我们看看电影描述的这个有强迫型人格的作家哪些典型表现呢?

一、日常生活的完美细节

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_第2张图片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沉湎于细节、规则、条目、秩序中。电影中通过多个镜头的描写让我们可以看到梅尔文生活中细节的与众不同。电影开始,梅尔文回家出门都要锁门、关灯三次,仪式感非常强。回到家中,在三次开关灯之后,他打开了卫生间镜柜,里面摆放的是整整齐齐的肥皂和物品;拿出肥皂洗完三次手,他才能平静下来;在外做任何事情都带着手套;走路的时候必须沿着路上的线条来走。

最为典型的一个镜头是他准备出门几天,在床上整理东西收拾箱子,镜头中床上所有的物件都排列整齐,床头上的书、光碟、水瓶的摆放给人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印象。

二、过度献身工作,糟糕的人际交往

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_第3张图片

完美主义者因为自己严格的规则要求,无法和朋友、周围的邻居和睦相处。电影中,梅尔文的邻居,一位同性恋画家西蒙,因为一只小狗在楼道撒尿,让梅尔文无法容忍,他带着手套把小狗从楼上的垃圾通道给扔了,这让他的邻里关系变得极其糟糕,但是他并不在乎,因为他主要的精力,就是在家中写作,偶尔弹一下钢琴,他从不在乎和他人的交往,可以说整个大楼都没有人喜欢他。

三、生活中缺乏弹性

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_第4张图片

完美主义者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弹性,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死板的规则,让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电影中梅尔文没有朋友,没有社交,唯一让他可以去的地方是一家餐厅,但是他必须坐固定的餐桌,必要由女招待卡罗尔来为他服务。如果有人占了他的位置,他会很无理地把人赶走,如果其他服务员来服务也被他粗暴对待。他不用餐厅的餐具,只用自己带来的塑料餐具。这些行为让餐厅的所有人都非常讨厌他,甚至驱赶他,尽管他只要卡罗尔来为他服务,但卡罗尔并不喜欢他。

四,意外地改变

当然电影中,通过描述这样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主人公,必然最终是要将他改变,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

电影中邻里西蒙因为意外受伤,梅尔文不得不收帮助其收留小狗,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僵化的程序被打破;因为对服务员卡罗尔产生好感,面对卡罗尔的困境他开始去帮助她,在开始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交往过程中,他那些僵化缺乏弹性的思维慢慢松动。为了追求卡罗尔,他开始在医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的帮助下,慢慢发生了改变。

一成不变的规则、秩序开始出现了变化,他甚至开始接受画家在他家生活,他开始走路不在沿线,最后居然忘记锁门,这个时候他知道那些强迫开始远离了他,他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五、为什么会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_第5张图片

      当我们从小都被教导要追求更高,更好的时候,当我们的父母在把别人家的小孩作为标准来要求我们的时候,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就慢慢内化在我们心中。当成人之后,没有人再要求我们这样,但是内心的要求却不停地要求我们自己,让我们无法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在电影中画家和梅尔文谈到童年悲惨经历时,梅尔文说他的父亲11年没有离开过他的房间,他一弹钢琴出错就打他的手。父亲对他的要求现在已经成了他自我内心的要求。

其实生活中,我们人人都有一定的完美倾向,这不一定是坏事,追求完美,可以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尽力去拼搏,去奋斗,但是如果过于执着,就会让生活走向了反面。

电影中最后女主人公卡罗尔其实也有这样的完美想法,她离异多年,一个人带着一个患有哮喘的孩子,除了挣钱养家,还要经常照顾孩子,忙得几乎没有时间交男友,其实更多的是在她的内心也希望找一个完美的男友。

梅尔文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帮她找医生治疗孩子的病,给了她难以得到的赞美,但是在对她表白的时候,她却说为什么我不能找一个精神正常,不吃药男友呢?卡罗尔的母亲这个时候说:人人都想要,但是世界上没有这么完美的男友

是的,人人都想完美,但世界本来就不完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完美主义的背后——强迫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