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第一次一股脑成功编译完成后,编译后的输出文件保存在poky/build/tmp/deploy/images/zc702-zynq7/目录下,有u-boot、内核镜像、根文件系统、设备树文件等。列表如图:
u-boot.img是u-boot的镜像文件,u-boot.elf为u-boot可编译形式文件;core-image-minimal-zc702-zynq7.tar.gz是根文件系统的压缩文件,uEnv.txt为一些环境变量,来告诉u-boot主板的内核镜像和设备树在哪里;uImage就是内核镜像了;uImage-zynq-zc702.dtb为设备树文件。以上这些都是之后启动过程中要用到的文件。
一、Linux的启动流程
以上就是ZYNQ7的Linux启动流程了。
二、SD卡启动方式
ZC702可以配置为从SD卡启动Yocto Linux发行版。以下说明如何设置可启动SD卡:
1、使用dd擦除第一个扇区(本次使用的是sdb,一般只有一个分区的话sdb1就是sdb的第一分区,而我们是要对sdb分区而不是对sdb1分区!!!)
dd if=/dev/zero of=/dev/sdb bs=1024 count=1
2、对SD卡进行分区:
sudo fdisk /dev/sdb
n -> p -> 1 分区1
n -> p -> 2 分区2
对第一分区设置启动标志,并设置分区ID:
a -> 1 t -> 1 -> c t -> 2 -> 83
检查新分区是否正确然后写入更改:
p -> w
3、格式化分区
4、在分区挂载文件系统,sdb1是第一分区(boot),sdb2是第二分区(将放置根文件系统)。
~$ sudo mkdir -p /mnt/sdb1
~$ sudo mount /dev/sdb1 /mnt/sdb1
~$ sudo mkdir -p /mnt/sdb2
~$ sudo mount /dev/sdb2 /mnt/sdb2
将构建输出复制到SD卡上:
需要将以下文件从poky / build / tmp / deploy / < image > /复制到SD卡的第一个分区(引导分区)
$ sudo cp boot .bin / mnt / sdb1 /
$ sudo cp u - boot .img / mnt / sdb1 /
$ sudo cp uImage / mnt / sdb1 /
$ sudo cp .dtb / mnt / sdb1 /
$ sudo cp uEnv .txt / mnt / sdb1 /
再将根文件系统解压缩至第二个分区:
$ sudo tar x - C / mnt / sdb2 / - f core - image - minimal - zc702 - zynq7 .tar .gz
三、上电启动
以上是SD卡启动的一般流程,但是,我手里的板子型号是ZC7035的,meta-xilinx提供的机型里面并没有这个型号,因此需要自己建立自己的型号。这个功能是可以实现的,有一点麻烦,需要另起一篇一探究竟。这里就先用它支持的702变出的系统先在7035上看看能不能跑起来。
制作BOOT.BIN
板子上预装的u-boot是用的Xilinx官方套件开发的,因此U-BOOT是烧到flash里面的,采用的是FIT Image的内核启动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他只认识BOOT.BIN文件,现在我打算先用他的u-boot,之后再进一步做u-boot的定制,因此我们需要将u-boot.elf、.bit 、.FSBL.elf文件用Xilinx SDK合成BOOT.BIN文件。放到SD卡的第一分区,代替boot.bin。(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因为内存的原因刚把Xilinxsdk卸载,所以还没有机会实践)
再说一下用XilinxSDK和petalinux开发(官方套件),启动需要用到的文件:
再和yocto构建的输出文件做个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其实细分到最下面的文件时都一样的,只是打包方式和启动方法不一样而已。
四、u-boot引导启动Linux系统
转载别人的,可以了解u-boot时如何一步步调用这些文件引导加载启动Linux系统的。
在bootrom起来后,按下任意键则放弃了自动引导,从而进入了u-boot的命令行。在这里你可以手动进行接下来系统的引导,但是我不会。虽然不会,但是用于板子上的系统有自动引导,我们可以分析自动引导,来了解u-boot是如何引导系统的。
在U-Boot的官网手册中看到了2个关键的环境变量和1个命令。
bootcmd: This variable defines a command string that is automatically executed
when the initial countdown is not interrupted.
This command is only executed when the variable bootdelay is also defined!
bootargs: The contents of this variable are passed to the Linux kernel as boot
arguments (aka "command line").
run - run commands in an environment variable
bootcmd中的命令就是出现“Hit any key to stop autoboot”提示后,不按任意键,会自动运行的命令。
bootargs是传递给Linux内核的参数。
run是运行环境变量中的命令,bootcmd中包含run命令。
所以分析引导过程要从bootcmd开始。
在U-Boot的命令行中输入printenv可显示所有的环境变量,我已经把相关的粘贴到了下面。
为方便阅读我添加了换行
首先是运行findfdt中的命令,目的是通过board_name来设置fdtfile,结果是fdtfile的值为am335x-boneblack.dtb。
"mmc dev 0"是将设备切换到0,通常有2个设备一个是SD卡,一个是eMMC。
这应该是从设备0的第1个分区装载uEnv.txt到地址0x80200000。
当默认的环境变量不符合要求时,可以用uEnv.txt设置新的环境变量。没有它也可以,先不用管,后面说。
importbootenv=echo Importing environment from mmc ...; env import -t $loadaddr $filesize
这是把uEnv.txt中的环境变量导入到U-Boot的环境变量中。“filesize”没有指定。
由于我没有“uenvcmd”这个环境变量,所以那个条件语句中的内容没有执行。我记着Arch Linux好像用了那个,那个变量应该在uEnv.txt中。于是直接到了loadimage,这里和载入uEnv.txt是相似的,“0:2”的意思是设备0的第2个分区,而载入uEnv.txt时没有指定分区,就默认第1分区了。loadimage的目的是将Linux内核载入内存。
这个就是设置bootargs这一个环境变量而已,用于向内核传递参数。
之前载入了Linux内核,这里载入了设备树文件。最后通过bootz后接2个地址就启动了系统。
总结如下:
这是默认环境变量的行为。而我们的系统可能与其不同。这就要修改环境变量。我知道有2种方式,一种是在U-Boot的命令行中通过命令修改,另一种就是通过uEnv.txt了。这里介绍uEnv.txt的方式。先列出我uEnv.txt的内容,不用详细看,看我下面的说明。
一共6行,最后一行空白。
bootfile修改了内核名字,
loadfdt中只是在目录中加了“dts/”,
mmcloados主要是把bootz改成bootm。
mmcroot把只读改成了读写。
mmcargs只是在后面指定了init为systemd,也有其他方法,如init为指向systemd的软链接。
这里是从设备0启动系统,怎样知道自己的系统位于哪个设备呢,也许有某种约定,比如如果有SD卡,那么SD卡是0。
我不知道的话,可以在U-Boot的命令行中通过命令判断。如
列出mmc设备。
显示当前是那个设备。
显示当前设备的分区信息。
从以上引用别人的对u-boot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yocto生成的文件,了解他们的用处。另一方面也佐证了我在上电启动合成BOOT.BIN的想法。下面是我的uEnv.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