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书为装逼,如今不读心发虚——世界读书日有感

当年读书为装逼,如今不读心发虚——世界读书日有感_第1张图片
文/二饭

今天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亲爱的,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

在读书日这天,我只想写一个伪文艺青年的读书历程。

读书的启蒙老师是我爸。幼时没什么消遣,夜幕降临,他讲三国、水浒、封神演义,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武侠小说更是信手拈来。亲戚家来的小孩和我常听得如痴如醉,对他极为崇拜。

他喜欢看书,常沉浸其中,因此被我妈骂。要出去干活啦,他舍不得书,要睡觉啦、要吃饭啦,还捧着书。可我觉得他看书的样子超级好:安静,内敛,聚精会神。整个人散发着一种道不明的气场。年幼的我,只想听故事,觉得爱读书的爸爸很“厉害”。

我稍微能说几个字,便忍不住得瑟。据说两三岁时候随爸去了他大伯(我大爷爷)那里。回家后指着火车票上的字,一遍遍教当时还是校长的姥爷:商丘~大爷~令人啼笑皆非,此事一度成为我少年时期最不愿被人提起来的梗。

小学时期

学前,完全放养的我没有读任何书。一来不识字,不像现在小孩子,三四岁就背诗写字。二来当时天宽地阔,每天一睁眼,田野是我们疯狂的战场,那时不读书,只知道水牛吃饱要打嗝,浮在水面上的卵会变成小蝌蚪,河沟里有美味的鲫鱼小虾……

上了小学,别的小朋友都看安徒生童话,就我没有。有一天,上初中的哥哥带回来很厚一本安徒生全集给我,让我几天之内看完。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本厚书扛到学校,让小盆友们都看看,本姑娘也有书了,又厚又新。

回到家才发现看这么厚一本特累,有些字自己还不认识。读到海的女儿就觉得头晕目眩,不知所云。为了别人讲故事时不蒙圈,还是强忍不适看完了。那时读书的目的就是在同学面前显摆显摆。至于内容,囫囵一遍,就此已矣。

青春期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期,充斥着《靓靓男女生》、《还珠格格》的言情味道。我桌肚里藏的是那种巴掌大的小书,记得最清楚的是:女主角被人下药了,坏人正要有所行动之际,男主角出现,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那种事”。

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女主角尚未苏醒,结局还不知道发生什么的时候,我的班主任,也是管我叫姑姑的大侄儿(别问我辈分为嘛这么高~),他铁面无私地从我课本下抽走了小书。事态严重到告诉了我爸。从此我被调到第一排,告别了博览言情的机会。

回到家,我爸眉毛挑几挑,结果什么也没提,撂给我一本几斤重的四大名著合集,言下之意就是我看的那些都是垃圾~~从此开启了为装逼而读书的时代。毕竟,青春时期叛逆的小心灵才不允许自己被看轻。

再后来我发现竟然可以借看书获得诸多好处:有好吃的给我留着,看书那么费脑子的事情;干活别喊我,看书呢;出去玩?她在看书~~~啊哈哈哈哈!这真是一入看书深似海,从此小伙伴都不来找我了。自己设的局,跪着也要演下去!

读书好处

说来奇怪,尽管那时看书是敷衍了事,囫囵吞枣。水浒看个情节,西游记碰见诗歌就跳着走,更别提红楼梦里那咿咿呀呀的唱词了。如此语文轻松在班级里成绩靠前,作文常被老师夸。可能读书潜意默化的影响了我,让我在偏科的道路上策马向前。

那时作文写的差不多的,会被冠以“文艺青年”。虚荣心爆表的青年时期,就莫名其妙的被套牢,从此不得不装作潜心读书的模样。也正是如此,从三毛到席慕容,从古龙、金庸到黄易,从老子庄子到理想国、忏悔录,更别提那些能时刻撑撑门面的飘、简爱之类。总之,读完一本,就有一种餍足感。以致到了现在,不看书就觉得空虚,仿佛生命中少了一些什么似的。

这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传统书本离得远了一些。然而,却让我们获取资源更加便捷。想看的书,网上搜一搜,都能找到免费的资源。现在我的手机上光读书软件就有两三个,每天不翻一番都觉得不圆满。

事实上,从当初读书为装逼,到如今不读心发虚。我确实有收获。

高考前几个月,读《羊皮卷》,激励自己扛过难熬的时期;迷茫自卑时,读《简爱》,知道跨过坟墓,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是平等的;父亲去世那年,我反复的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知道每个人都要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

我最爱的罗曼.罗兰说: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当我们处在迷茫与困境时,静下心来阅读,你会发现书中的这些话,从你看的第一眼开始就会被它征服。

如果你还问读书有什么用?那我愿用尽一生来寻找答案!

                                                                              end


关注二饭,关注一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二饭公众号:爬行的女霸王,欢迎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年读书为装逼,如今不读心发虚——世界读书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