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至上的悲剧

爱情至上的悲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7.04.10 周一

用一个月的时间,我把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上下册认真阅读完了。读外国小说一直是我的短板,从内心不爱读外国小说,不爱看外国电影(从小就这样)。但我正有意识按计划努力修补这块短板。整体感觉小说写的不错,描写细腻感人,人物塑造鲜明。对主人公安娜不顾一切地对爱情大胆的追求,所产生内心的挣扎、脾气的乖戾、人格的撕裂刻画的尤为鲜活。

安娜坦荡率真、坚毅果敢、敢爱敢恨,她不满卡列宁的冷酷自私,厌倦了平静、无聊的婚姻生活,向往充满活力的爱情生活。在遇到佛伦斯基时,被他热烈火辣的追求所俘虏,便不顾上流社会的非难与蔑视,勇敢地与佛伦斯基同居在一起(没有离婚)。信奉“爱情至上”,却成了婚内出轨的典范和最后爱情的牺牲品。

至于该书的历史作用,文学地位、社会意义、艺术价值等等宏观的方面,由于我才疏学浅,还是谈不清楚、领悟不明白。也就是了解一下故事情节,体会一下人物的命运而已。总之我个人不喜欢安娜这个人物,感觉太“矫情”、太“能作”。我上小学时,看过同名电视连续剧,当时就不明白,安娜为什么要和卡列宁离婚?卡列宁对安娜不是挺好的吗?这次看小说,我又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多少感觉卡列宁性格有点“刻板”“无趣”,但对事业家庭还是很负责的人,至少他不是坏人。有点“毛病”不假,但不至于离婚吧!如果是现实生活中,有人对这样的婚姻还不满意,就是“没事找事”了,天下有几个十全十美的好丈夫,一般来讲不是这有点问题,就是那有点不足。当然了,文学作品嘛,主人公都是“高大上”地完美人物。

就像林徽因选择稳重踏实的梁思成,而不选择浪漫多情的的徐志摩一样。因为无论多么美好真挚的爱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后归于生活的平淡琐碎中。用现实眼光看,如果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追求纯洁完美的爱情或爱情至上还能理解,但结婚8年孩子都那么大了的少妇,还充满激情与浪漫,还勇敢追求爱情?精神可嘉,做法不赞同。平平淡淡才是生活的本质。哈哈!我是现实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

按现在的观点,不管咋说,卡列宁给安娜带来优越的上层社会贵妇人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安娜显然不满足没有激情的生活、内心感到很压抑。当她遇到真爱时(她认为),她便不顾一切顶住世俗的偏见,勇敢地和佛伦斯基在一起。但结合后又总是神经兮兮地担心弗伦斯基移情别恋,不再爱自己了。就想让佛伦斯基形影不离地和她在一起,稍离开她就没有安全感。对爱情亲密度要求很高,“太腻”的感情,多数男人忍受不了。

所以看着安娜为爱情做出的“飞蛾扑火”般的举动,我不认同、不赞同,反而觉得不值得放弃那么多,又付出那么多,太傻了。可能我年龄大了,对爱情麻木了,像郭达蔡明小品说的,左手摸右手就是没感觉。所以我平时不爱看爱情狗血剧,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而要死要活的人,已经感动不了我了?哈哈!我只相信生活,不相信爱情了

我比较喜欢小说中善良温柔“贤妻良母”型的女二号基蒂,以及基蒂的姐姐,勤劳朴实、忍辱负重为家庭奉献的杜丽。她们姐俩虽出身上流社会的富贵家庭,但都没有患“公主病”,嫁到夫家后,任劳任怨操持家务,精心抚养孩子。书中说:基蒂所渴望的是,忘却自己而爱别人,才能安静、幸福、高尚地生活。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寻找困难中的人们,尽力帮助他们,给他们《福音书》,读《福音书》给病人、罪犯、临死的人听。只有爱与信仰能给予安慰。书上还说,她品德崇高、身世动人,话语感人。她虽然是女二号,但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

基蒂的姐姐杜丽还经受过丈夫奥布朗斯基的情感背叛(安娜的哥哥),最后看在家庭责任和几个年幼孩子的面子上,原谅了丈夫。这段描写也很感人。小说中列文和基蒂的爱情婚姻家庭是值得称道的模范夫妻,幸福家庭。每个人都替对方考虑的多,愿意无条件地对对方付出,而不是希望对方为处处为自己服务。要求别人为自己做这做那是“贪欲”是“控制”,而不是“爱情”。

3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至上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