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了周伟明的《程序员的十层楼》,链接在这里,没看过的可以看一下: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9/1092/?cid=sw:prccsdn555
今日,又看到吕杰的程序员的十层楼的读后感一文,链接在这里:http://blog.csdn.net/fmddlmyy/archive/2009/06/27/4302365.aspx
我先说说我对十层楼一文的看法,文中观点我是部分支持,部分不支持。不支持不等于反对,只是作者和我的知识、经历、感触不同,没有产生共鸣。例如,我们拿出一个名词:女人的乳房。我3岁的儿子会联想到母亲的乳汁,一个男性成年人可能会联想到色情,一个中年妇女可能会联想到乳腺炎。
再说说我对吕杰读后感一文的看法,文中对程序员做了很详细的描述,很容易让人理解,吕杰眼中的程序员只是一个工种(职位),一个和设计师、架构师、产品经理、行业专家并列的工种。
这和十层楼一文所指的程序员大相径庭,仅仅从文字层面来看,文中提到的程序员有求伯君、王志东、Linus Torvalds、比尔盖茨……,很显然,周伟明眼中的程序员,在我理解来看,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软件或实现或两者兼有的人,都是程序员。
由于在基本概念的定义上产生了巨大差异,读后感的驳斥就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我写这篇文章,目的不是要驳斥吕杰所写的读后感,而是我喜欢热闹,喜欢看到别人的争议,从争议中去巩固、提高自己的知识。
下面说说我对程序员发展的看法。
问题:现在有一个苹果,需要切开几份,分给不同的人。
在为切几刀而争论,菜鸟
切之前能模拟计算出每份的质量,从而得出最合理的切法,大虾
在模拟计算中引入了三维空间,通过复杂的取样、处理,苹果被分成了几十万份,计算机足足运算了几个小时,才把最佳切法得出来,牛人
将上段的处理方法,抽象成了“切苹果理论”,并被世人承认,大牛
在切苹果的时候,考虑到有人要把分到的苹果做成苹果罐头,有的要做拔丝苹果,有的要做苹果酱,于是改良了切苹果模型使其贴近需求,行业专家。(补:我一直认为程序员要牛,一定要牛在某个行业或专业,这种行业专家级的程序员,是市场是最紧缺,最吃香的劳动力资源)
讲切苹果理论应用到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和分支,和其他学科交叉,连割包皮都采用了切苹果理论,学者
将切苹果理论发展到极致,创建了一个融合三维计算、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大师、科学家。。。(以后的几层,我对不上号了)
有一个家伙,在切苹果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无论怎么切,都无法同时满足苹果园主人、苹果加工商、水果罐头厂、果酱厂的需求,他深深体会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解决方案。于是,他需要哲学来分析这个问题。如果凑巧他是一个有神论者,比如拜金主义,他就会使用他的信仰去搞定这个问题。
最后说一下我对创新的看法。创新,只要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对一个事物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或对这个事物的方法有的更好的改进,这都可以叫创新。创新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如果创造出来的东西别人不认可,可以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创新。我3岁的儿子认为避免灰太狼吃他的方法就是进被窝睡觉,这对我是笑谈,对他则是一种创新。我们绝不能因为一篇论文没有在全世界引起共鸣,没有得到图灵奖,就说这是粗制滥造,只要没有抄袭,只要超出了自己的认知,就可以认为是创新,哪怕是失败的创新。
如果把爱迪生失败的发明匿名发表,恐怕要上新浪社会新闻的搞笑频道,如果和爱迪生同年代的人因为一时的创新失败就贬低、打击爱迪生,今天晚上各位的娱乐方式就只能是摸黑嘿咻了。
勇于创新,我就是这个意思。